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九三学社中央: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案由: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加凸显。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相关政策的研究。除了常规的专业理论研究之外,也需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积极发挥不同领域政策合力。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情感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深化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完善心理健康筛查体系,出台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二、多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方公共服务清单。针对城市,鼓励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场所建设;针对乡村,鼓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场所建设。二是完善引导、激励政策,支持培育各类形式的社会公益组织,为未成年人提供疏解心理问题的多种渠道。三是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把预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家长的必修课严格落实,形成学校与家庭正确防范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深入研究并制定全国统一的权威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加强课程评价指导,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备课要求、考核要求,建立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教研机制。鼓励学校多学科交叉联合,开发体音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增加课程趣味性。发挥各级教师进修学院(学校)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加强跨区域跨学校的联合教研。积极推进学科渗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将心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全过程。
四、加大对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西部和乡村地区的资源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鼓励高校心理学专业根据当地乡村少年儿童心理现状,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出台措施,鼓励长期在校从事少年儿童心理辅导的城镇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织密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全国政协委员何蓉:重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工作
针对职业教育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治理办法,建议——
一、突出职业院校培养多样人才的教育特色,减轻家长的顾虑、学生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
二、配备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
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主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制定全年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完善学校的预警网络。
四、改善社会舆论环境,优化家校协同,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家校社共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形成合力。建议——
一、强化统筹引导,补齐突出短板。加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
二、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三、构建社会有效支持的良好生态。整合心理卫生资源,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等专门心理卫生人员队伍,将心理卫生服务整合到常规医疗资源中,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将人格教育融入“五育”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建议——
一、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
二、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遵循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质设计活动场景与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学以致用。
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通过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中汲取情感营养,为内心情感情绪疏通搭起通畅的宣泄渠道。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芽:推进高校应用型转型和特色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建议——
一、坚持三个方面原则:一是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建成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三是坚持省级统筹、协同推进。
二、把握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二是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四是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六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冷向阳:规范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任务。建议——
一、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方向和目标,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二、有组织整合科研要素,找准自由探索与有组织创新、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的平衡点。
三、要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和长远发展目标,筛选和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和以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四、要引导、组织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发挥多学科协作研究的群体效能。
全国政协委员刘俊来:完善研究生选拔培养体系
建立合理的研究生选拔、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建议——
一、改革现有专业课考核方式,避免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应试需要考核的1~2门专业课,而是全面关注所有所修课程的学习。
二、建立我国分类通用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核内容包括政治、形势、人文、逻辑思维和综合表达等。
三、进一步明确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学校自行确定通用考试录取分数线、四、六级考试成绩及本科阶段学习的成绩绩点。
进一步健全教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郑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教育体系
精细化管理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培育壮大“懂保险、通医疗、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医疗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议——
一、重视顶层设计,建立国家级健康保险研究机构,在医疗机构建立医疗保险规范化教育培训基地。
二、强化教学质量改进。规范设立标准课程,编撰核心课程教学实习统一教材。统筹知名院校教育资源开通教育国际合作渠道。
三、将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与治理融入教育教学中,加强医疗保障局与医疗机构间的教育教学联动,注重发挥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互动的主体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完善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匹配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建议——
一、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载体的需求预测机制,合理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
二、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激发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改革完善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和拨款方式,支持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壮大。
三、加快补齐人才供需匹配短板。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把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做强,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做实。
全国政协委员辜清:破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难题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培养更多更好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在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差异化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完善管理机制,深化合作交流,推动现代产业学院持续发展和创新升级。
三、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双师型”教师聘任办法,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以订单培养方式。
四、加强政策供给,加强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监管和评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提高产业学院的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