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一)丨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2025-07-2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区域配置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亦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为关键任务。

在此背景下,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仅是破解城乡差距、区域落差的核心课题,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民生根基。如何推动资源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以多元供给满足群众需求、兜牢民生底线?一直以来,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协商、调研,贡献了许多有益之策。

——编者

重庆市政协:教育资源配置要随人口结构变

“统筹资源分配、盘活存量教育资源”“健全教师动态流动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近日,在重庆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委员、专家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言献策。

当前,重庆市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城乡人口增减分化、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等趋势性特征,深刻影响了教育的供需关系和布局调整。“这需要前瞻研判教育需求变化,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顺应人口结构变化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市政协教科卫体委有关负责人说。

为助力科学编制重庆市“十五五”规划,今年5月以来,市政协教科卫体委调研组聚焦“建立统筹全市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与人口总量、结构、分布变化动态相适应的机制”课题,深入部分区县中小学开展专题调研。

在合川区新华小学、育才学校,委员们详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招生工作等情况,重点围绕合川区受教育人口数量变化和应对策略展开讨论;在南川区大观小学、区第三中学,委员们实地考察学校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还走进金佛山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调研科普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委员们建议,科学精准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动态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教育资源供给与人口变化相匹配。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调研组认为,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和城乡流动趋势,对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重构城乡教育结构、重建教育保障机制、重塑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针对因生源变化导致的学位供需矛盾、师资配置矛盾、教育投入配比亟待优化等问题,调研组提出了系列意见建议。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主城都市区学位供给紧张,部分热点区域面临入学难、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则因学生流出较多,乡镇学校学位利用率不高,出现“有学位无学生”现象。调研组建议,分类施策,优化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创新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贯通衔接各学段教育资源。

具体而言,针对人口流入趋势显著的中心城区,构建全方位、动态化的学位供给调整体系,依托区域内优质中小学,实施“一校一案”精准扩容策略;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推动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实施“一对一”帮扶并引导规范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建设“巴渝云校”,实施“新领雁工程”,推进城乡学校资源共享。

为解决乡村地区和偏远学校师资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研组还提出,建立区域“走教制”服务网络,以区县为单位,组织城区优秀教师、短缺学科教师到乡村学校或师资薄弱学校“走教”;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走教”,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地区和偏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凌云)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如何破解生源减少难题?

2024年末,宁夏常住人口首次零增长,人口总量出现重大拐点。如何应对人口变化趋势,促进自治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目前,宁夏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三大趋势明显,未来常住人口可能呈现负增长趋势,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挑战。根据估算,随着学龄人口变化,宁夏初中、高中、高校将于2029年、2032年、2035年依次达峰,招生规模将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到2030年,按录取率85%测算,高一学位缺口2.4万个,累计学位缺口6.88万个(其中银川市学位缺额3.06万个,相当于10所60个班规模的高中)。”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要为即将到来的生源减少做好准备。”自治区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利宁建议,一方面要加快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量布局,以满足中短期的学龄人口求学需要。同时,要特别注意学校之间的学科集约发展和特色发展,避免学科专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内卷式”恶性竞争,提前做好应对未来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生源激烈竞争和部分学校关闭的新形势。

对于生源减少的潜在风险,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赵晓佳建议结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布局,详细列出未来宁夏亟须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及与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明确各高校在这些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的布局和发展目标,避免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盲目性和同质化竞争,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开放大学)教学督导室督导员张敏认为,当前,宁夏教育发展面临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呈现两大关键趋势。一是学龄人口快速减少,部分学校可能面临生源不足问题;二是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对就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生源减”与“毕业生增”的双向压力,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率先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

为此,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基于未来5至10年学龄人口数据和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和规模。同时,推动新建或扩建职业本科院校优先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开区、重点县域产业园区等区域布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记者 范文杰)

 

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急救科普织密社区安全网

“‘120’是全国统一的急救号码,该号码属于特殊号码。为了使病人及时得到运送和救治,在拨打120时要注意……”5月,在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亲邻会客厅,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赟结合其丰富的工作经历与生动的实践案例,为大家带来一堂《如何拨打120》的科普课,并对心肺复苏术作现场演示。

6月,在徐汇区凌云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专职培训导师孙冬冰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针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他从设备取用、语音提示响应到电极片粘贴等步骤进行分步教学。“如果是气道异物梗阻,注意看。”孙冬冰现场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指导学员掌握腹部冲击的正确手法,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快速施救。

这是徐汇区政协推动的“急救科普进社区”项目成功“落地”的两站。“徐汇区优质医疗与科教资源集聚,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始终将织密社区安全网、增进居民健康与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区政协副主席施斌告诉记者,“急救科普进社区”项目由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发起,由区政协委员张志锋所在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提供坚实保障,旨在依托区政协“三轮驱动”组织架构统筹多方资源,助力急救科普工作深入社区、服务居民,为徐汇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全民健康根基。

“急救科普进社区”项目受到了街道机关干部、社工、志愿者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馈。凌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曹雪刚委员表示,已将此纳入街道社工及志愿者系列培训内容之一。“项目不仅强化了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也为培育基层急救志愿者队伍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现场,大家最深的感触是,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培训,深刻认识到急救技能在挽救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收到基层的反馈和需求后,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也在不断升级“急救科普进社区”项目。例如,强化多方协同,提供“点单式”科普服务,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动态更新科普培训重点,聚合政协委员优质资源配送进社区,并可探索结合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如在骑手中发动“急救科普志愿者”,实现“多元共治”“多方互动”,切实提升项目质效;聚焦重点人群,实施“滴灌式”科普策略,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老年群体、儿童青少年、新兴领域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分类施策,在科普内容与形式上做差异化设计。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希望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支持下,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在组织急救科普活动时融入“情景化实战演练”,尝试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将急救知识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掌握急救,让急救知识真正“活”起来,让急救科普走心更走实,真正实现“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记者 顾意亮)

 

河南濮阳市政协:助力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规划更科学

“随着全市出生人口下降、城镇人口增加,近年来,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需不平衡、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全市教师资源富余与缺失现象并存等问题凸显。”如何适应人口变化,科学布局规划义务教育资源?河南省濮阳市政协将“全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及空间布局调整”作为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议题,推动当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前期,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牵头,邀请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课题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到市直、县区有关单位和学校深入调查,并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做法。通过多次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调研组摸清了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义务教育空间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整体不足。”市政协常委、市澶水小学校长王丽芳分析存在问题后建议,结合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精准配置学位,科学稳妥审慎地实施“撤点并校”,重组农村教育资源。

在市政协委员程世强看来,要充分认识人口发展新常态,密切关注全市各区域学龄人口数量变动,科学研判教育资源需求变动趋势,提前做好基础教育资源中长期配置规划。市政协委员崔清林建议,进一步激活现有教职工编制和教师存量,打破各学校之间教师调配的壁垒,深化“县管校聘”制度,有效化解区域性、结构性编制供给问题。

华龙区政府、市教育局、市委编办等有关县区、部门代表与委员们面对面协商、点对点回应。“将认真研究落实本次会议提出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党组书记葛磊表示。

市委副书记、市长朱良才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并一一回应委员关切。他表示,市政府将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把大家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日前,市政协特别就协商成果采纳落实情况开展跟踪调研和民主监督,助推相关建议逐步落地:在市教育局统筹下,各县区通过集团化办学、“撤点并校”形成规划并扎实推进,选取1—2所城区高中试点外迁腾退校舍扩充义务教育学位,以2025年新生入学为节点,已撤并农村中小学225所,838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更趋合理。

“教育事业事关全市长远发展大计,事关千万家庭切身利益,事关下一代成长成才。”市政协主席徐慧前表示,市政协将紧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发挥政协优势,增进民生福祉,持续跟进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强市建设,为推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跨越贡献政协力量。(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丁帅稳 张帅)

 

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政协:筑牢“一老一小”健康防线

“适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做好老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政协在县卫生健康委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老年人和儿童健康服务是与会人员协商讨论的重点话题。

老年健康和儿童健康是县政协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2024年以来,我们先后撰写《关于提升全县妇幼健康工作水平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7篇,组织委员们提出《关于建立健全老年康复机构的建议》等提案11件,反映《基层儿科医生荒亟待缓解》等社情民意信息50余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批意见建议落地落实。”县政协副主席朱葆荣介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必须重视老年健康。“建议统筹配置‘新城’和‘老城区’的医疗资源,立足老城区老年人居住和需求相对集中的特点,盘活闲置资源,开设中医和老年专科。”范芳萍委员是《关于优化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的建议》的提案人,她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县中医医院在闲置的老人民医院相继开设了中医、慢性病、心理等专科门诊,极大方便了老城区老年人看病就医。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牵动着委员们的心。今年,县政协围绕“推进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加强村居卫生室建设”“农村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等议题,赴县卫生健康委、民政局等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对口协商,组织委员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提出了30多条具体建议。在县政协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疾病康复、上门巡诊、医养结合、心理疏导等服务,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今年下半年,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即将建成使用,这一项目的落地离不开县政协的助推。“这两年,县政协分别就‘提升妇幼健康工作水平’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两个议题与县政府开展专题协商,两次协商中,都提出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动县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的建议。”县政协社法委主任傅华锋表示,如今,建议已经落实,项目即将完工,将进一步实现全县儿科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当前,宝应拥有25万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和7万人的14岁以下儿童,推动医疗资源向他们倾斜,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徐迎春表示,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县政协提出的建议,努力将委员们的“金点子”转化为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一老一小’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当前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工作之一。”县政协主席顾锡芳表示,县政协将继续聚焦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关注老年人和儿童健康服务,广泛调研,精准建言,以高质量履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通讯员 盛家才 郭洋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