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全国政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2025-07-2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调研组一行在内蒙古中蒙药材标准化产业园调研。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我国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必然路径。

六月的内蒙古,辽阔壮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秦博勇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赤峰等地实地考察。委员们通过详细了解当地农业科技创新、种植养殖业提质增效、绿色农业发展等实践探索,深化了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强化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的责任担当。

为草原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夏日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绿草如茵,生机勃勃。

“这片试验田里种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通过彩色标记绳区分,生长状况一目了然。”

“等到田间观摩会时,农户们可以直接来田里察看穗粒、评估抗性,选种不再抓瞎。”

……

小小种子蕴含巨大能量。调研组走进谢尔塔拉农牧场现代农牧业示范园,这里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沃土,更是农垦种业振兴的重要窗口。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示范园搭建了小麦、油菜、甜菜、玉米等主栽作物的“看禾选种平台”,从源头提升当地种业综合实力。

作为农牧业大区,内蒙古耕地保有量过亿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牧区,多种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稳产保供作出重要贡献。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内蒙古依托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了农牧交融的鲜明特色,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以往,受冻期长、干旱等因素制约,许多农产品无法在内蒙古种植。”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金桩站在田间感慨,“如今,抗寒耐旱品种的研发攻关让这片土地生发出新的活力。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提升耕地质量、培育优良品种,才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科技改写了作物生长的基因,同样也在畜牧业领域勾勒出动人的篇章。

在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良种,拥有百年历史的三河牛正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完成了258头核心母牛基因组数字建档,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三河牛种质资源库,推动良种覆盖率年均增长12%,成为寒区畜牧育种科技化标杆。”站内负责同志介绍,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河牛实现了“培育一个品种、带动一方产业、富裕各族群众”的示范效应。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桃林指出,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产业需求出发布局创新链;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表示,农业科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利用好政策性种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种业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上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让科研成果尽快落在田间地头,推动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

目前,内蒙古已建设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6家,牛羊种源供给能力全国领先,拥有8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和5家繁育推一体化企业,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智能装备激活农牧业绿色发展引擎

内蒙古拥有大片丰美草原,但很多地区常年处于半干旱、干旱状态。

在呼伦贝尔农垦中型灌区水利信息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灯光闪烁,绿色的流量曲线、红色的水位预警线、蓝色的压力数值不断跳动,正中央的巨型曲面屏上,三维水流图在数字孪生平台上蜿蜒流淌。

“过去开闸放水需人工现场操作,有了这套‘智慧大脑’,远程即可精准控制,大幅度节省了人力。”负责人边介绍边演示。通过传感器精准分析调度,农业灌溉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为牧区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结合近期民建中央相关调研表示,“解决标准化规模化问题才能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智能装备技术不仅能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更能助力精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撑。”

视线转向1000多公里外的赤峰,宁城县大城子镇丰码科技智慧农业示范园内,由日光温室、聚能温室和连栋拱棚组成的现代农业矩阵同样引起了委员们的注意。

“这个日光温室有何不同?”“我们综合运用农业机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形成成熟的节水减肥一体化解决方案。”

“无土栽培产能提升了多少?市场如何?”“我们也在探索中国设施农业‘出海’,让世界大棚用上‘中国芯’。”……

委员们与园区负责人的问答,透射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含金量”。

“我们要深化‘农技推广﹢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加快农业新技术、新装备落地,推动传统种养殖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破解靠天吃饭的掣肘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安庭有感而发。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现代农牧业的科技“烙印”几乎无处不在。无人驾驶平移式喷灌机守护万亩苜蓿田,北斗导航助力实现毫米级精准作业。在河套灌区,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上传土壤盐碱数据,AI模型自动生成改良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曹金山对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基层调研显示,农牧民对现代科技渴求强烈,需推进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用好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落实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力

满洲里公路口岸,阿尔泰国际粮油公司车间里油香四溢。全封闭管道正输送着俄罗斯油菜籽,智能视觉分拣机以每秒200粒速度剔除劣质籽粒,金黄的菜籽油从低温压榨生产线汩汩流出。

“智能化改造使能耗降低18%,出油率提升至42.5%。”企业技术总监向调研组介绍道。此时,相邻的伊泰中俄农产品储运基地内,无人叉车正将哈萨克斯坦小麦精准送入恒温仓,区块链溯源平台实时更新跨境物流数据。

热火朝天的口岸贸易中,委员们看到,当地企业将周边国家优质农业资源与中国智能装备、加工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跨境资源﹢中国智造”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推动了口岸农产品“互贸﹢加工”新型产业发展。

此前,委员们也考察过全国不少地方的涉农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是共同难题。“要建设覆盖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的数据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流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赢,真正打通农业产业协同发展通道。”委员们建议。

同时,“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引导小农户引入现代生产要素。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尖上,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朝鲁门图雅家庭牧场的智能围栏已经自动开启。智慧放牧系统正将草场湿度、牛羊健康数据实时传送到牧民的手机上,科学维护着草畜平衡——这是老牧民们曾经难以想象的场景。

“每年夏季,我们家庭牧场承接的牧户游大概有1万多人,夏季过去就恢复放牧的日常生活,再开发一些草原绿色优质产品,我们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朝鲁门图雅家门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成群的红头羊,她欣喜地向调研组盘点着眼前的日子。

地处呼伦贝尔草原核心腹地的陈巴尔虎旗,近年来坚守“生态家底”,将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作为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主渠道,实现了生态守护与牧民增收的协同共进。用牧民们的话说,“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概念,更是田间的增产密码、帐篷里的幸福账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叶冬松表示,要强化全产业链思维,贯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销售各环节,提升产业韧性与附加值,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同时要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确保广大农民共享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从颗粒归仓到牛羊满圈,站在北疆牧场眺望农业强国之路,农业新质生产力犹如强劲引擎,正为传统农牧业注入澎湃动能,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记者 包松娅)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