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不言之教——记全国政协委员高金凤

2025-07-2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高金凤在学校陪孩子们一起做课外活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金凤: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泰州市名校长”“泰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盛夏的风,从操场边的榆树梢头拂过。走进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草坪上的童话雕像、色彩斑斓的指示牌都无声地告示着:这里,是孩子们的“地盘”。校长高金凤说,学校里的每一条路名都源自孩子们的创意。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每一步都踏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纯真无邪的梦想。

作为校长,高金凤深知不仅要懂得教书育人,更要有直面各类困难问题的勇气与智慧,才能守护这片属于孩子的纯真天地。

当校长要会“在瓦砾间种花”

不是每一场赴任,都会有红地毯相迎。

回顾漫长的职业生涯,高金凤始终记得那场突破自我的“破冰之旅”——不是驶入平静湖面,而是直面暗流与坚冰。2011年,高金凤接到通知,成为罗塘小学的新任校长。然而,她面对的是一个“人心已散、文化尽失”,管理混乱,教职工之间矛盾日益突显,亟须重振旗鼓的“烂摊子”。

面对混乱如一堆碎瓦砾的局面,高金凤记得:“初到学校时,班子成员人心不和,甚至在开办公会时,会议还没结束,相关会议精神就已经被人曲解,并传播到教师当中去了。”更揪心的一幕发生在教师办公室:学校费心为老师们订阅的杂志,被随意垫在了凳子上充当坐垫,甚至懒得擦拭灰尘,第二天再换一页新的。“那一刻,真是心寒。”高金凤回忆道。

然而,正是这一摊“瓦砾”,激发了她种出鲜花的勇气。

破冰,从哪里开始?高金凤敏锐地捕捉到了校园里一个独特的“符号”——那座矗立在校门口、造型奇特的雕塑。它既像一把乐器,又像一个“乐”字。这个“乐”字,让她心头联想到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乐学歌》,灵感由此迸发:何不重塑一个“乐”文化?这个“乐”,既是音乐之乐,更是快乐之乐——它指向师生昂扬饱满的“精气神”,也蕴含“乐善好施”的为人之道。围绕这个核心,“乐”成了学校重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灵魂。

光有理念还不够。高金凤深知:“‘破冰行动’首先要破人心的冰。”

比如,初到学校,高金凤就接手了拖延两三年未决的校中小卖部拆除问题。由于情况复杂、牵涉面广,已到非主管部门一纸文件所能清除的境况。

那段时间,高金凤连休息时间都在跑律师事务所、物价评估公司。她掷地有声:“不能让不合规的因素干扰学校的正常发展,该斩断的就要坚决斩断。”最终,在她的努力下,这一“关键任务”完成了。高金凤坦言,要通过一件事情的处理,建立正向规则,让人心有所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岗位上,我就得背负一份岗位责任,该做的事情我必须得做,该整改的事情肯定是要整改的。”

2016年,“不一样的罗塘小学”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老师们的工作激情再一次燃起,校园里的“乐学”文化贲张氤氲。2024年,该校从姜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划出,成为罗塘小学教育集团牵头校,扛起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从来都无小事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要懂一点哲学思维,要有思辨意识。”在高金凤看来,教育关乎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激发、呵护、点燃某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对于学校的整体工作来讲是一件小事,但对于这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就是大事。

作为教师,能够洞察于小处、精耕细作于小处,方能抵达教育之大境界。

教育学生,如同呵护幼苗,需要长久、耐心地去做好每一件关乎学生的事情,而高金凤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从师范毕业没多久的高金凤,转岗至一所乡镇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她不仅是一位数学老师、班主任,更像一群寄宿孩子们的“大家长”。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从教室、操场到紧邻学生宿舍的那间小屋,她的身影无处不在。“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班级管理、晚自习、查寝,直到孩子们都睡下。”

高金凤清楚记得那些琐碎的日常“小事”:她和女生们同住一层楼,每晚熄灯后,她就轻手轻脚地巡视,听听孩子们睡前聊什么,是她雷打不动的“功课”;季节更替,她挂心着孩子们的冷暖,为父母奔波在外的孩子送上自家的厚褥子;在楼梯拐角,她时常“逮”住借微弱灯光埋头苦读的孩子,一遍遍劝他们回去休息,“学习重要,身体更要紧”……

最让高金凤刻骨铭心的,是1998年那个秋天。父亲病重,母亲陪护在外,沉甸甸的稻穗等着收割,身为独女的她正愁如何调课回家抢收,消息却不胫而走。很快,有学生跑来“告密”:“老师,我们组织了七个人,要去帮您家割稻子!”高金凤一听就急了,把几个“主谋”揪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可刚一转身,强忍的泪水就决了堤。“一方面,怕孩子们不顾学业,另一方面,也感动他们的懂事。”如今,这些当年被她“训”过的孩子,有的在北京高校做教授,有的在北京医院当医生,全国两会期间还千方百计想找她“唠唠”。

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正是源于无数个“小事”的积累。其中,一名叫王桂芹的学生令高金凤印象深刻。“她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接力了乡村教育事业。”

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王桂芹仍能说出许多高金凤身上令她喜欢的品格。“她教学水平很高,我们有学习上的问题跑去她宿舍请教,从来没有过不耐烦的时候。”王桂芹表示,高老师很有耐心,无论什么时候自己遇到疑难困惑给老师写信,她都能不厌其烦地回信,给予帮助。

高金凤也回忆道,自己即便是到了城区的学校,也总会帮助学生解决更实际的困难。在城区南苑学校,一个女孩因家中添了二宝,总感觉父母对她的爱“被分割”了,陷入焦虑。高金凤没有忽视这件“小事”,“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抽一段时间跟她聊天,后来也找了机会跟她父母谈话,推动着双方把问题聊开,孩子也就释怀了。”

正如高金凤所说:教育无小事。背后的隐喻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见微知著,要有一份敏锐,更要有积小成大的坚持。而在那些查寝的脚步声里,在悄悄铺上的厚褥子里,在与孩子们耐心沟通的字里行间,它们无声地证明,真正的教育,是把心种进孩子的生命年轮。

把基层的声音带到更高的地方

2023年,高金凤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开始了她人生的新篇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她的视野不仅局限于一线的教学管理,更多是从全局角度思考如何通过政策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站在政协这个大平台上,背负着的不仅是责任,还有使命。”高金凤表示,“我认为,委员的身份并不只是一个称谓,它意味着你需要为人民发声,把基层的声音带到更高的地方。”

在高金凤的履职生涯中,基层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她最关心的议题之一。从全国两会到日常的调研交流,她始终密切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生日常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发声。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高金凤提交了《加速推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提案。她深刻认识到,尽管科学教育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一些基层学校,特别是在乡村和偏远地区,科学教育的资源仍然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增加课时,更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高金凤表示。为了加快落实科学教育,她也带领着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履职探索,并通过问卷、调研等形式,尝试在学校设立“长期兼职任教奖”,激励教师兼职科学教育教学,从兼职走向专精。同时建议国家层面上推动科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增量、从过程中增效;从末端上加大培养力度,例如评价体系要有倾斜,在源头上要解决科学教师资不足的问题。

高金凤带到两会上的,还有学校的“小问号”项目。《央视新闻·朝闻天下》播放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关于“小问号”的教育实践及创新成果。该项目通过创新课堂等举措,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思辨力,优化科学素养培育的生态。

“小学也可以做大教育,‘小问号’一个小项目,引发的是教育界关于呵护孩子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可能路径的头脑风暴。”高金凤表示。

“小问号”项目的创新实践,是高金凤对于“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国策的基层思考和探索,是姜堰实小坚守儿童立场、主动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之“科学沃土”计划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高金凤也一直关注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金凤表示,应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逐步推动中小学开设系统化网络素养课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协同、全民参与的青少年网络保护机制。

履职之外,高金凤也不断地延续着教育的温度。

高金凤回忆道,她曾收到来自某家长的求助,孩子因脑瘫被多所学校拒收,但家长又不想让孩子去特殊教育学校。面对挑战,高金凤表示:“我们试试。”学校图书馆为陪读的爷爷安排“工作”,帮助他解决午餐也维护了尊严。这个特殊的孩子也成了班级的“礼物”,同学们在和他的相处中学会了关爱与同理心。升二年级之际,老师和同学们主动申请:“为方便这个特殊孩子,就别换教室了。”于是,罗塘小学诞生了一间“不移动的教室”,定格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温度。

由于孩子的情况特殊,无法久站参加升旗,老师们就在走廊上陪他参加升旗仪式,并为他戴上红领巾。“望着国旗,这个孩子眼中瞬间蓄满泪水”。

对于高金凤而言,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正如她一直坚持的理念:教育无小事,要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而教育的传承则是用心呵护下开出的每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如今,王桂芹在当初她们相遇的那所乡村学校,站在高金凤曾经为之奋斗过的讲台上,继续教数学。而高金凤的目光则投向更远的方向,她说,未来自己要继续做好委员履职工作,随着暑假开始,要做好下一学期安排,继续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寻属于自己的梦想。(记者 张家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