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钢筋水泥和绿水青山是一对“反义词”?也许。
钢筋水泥和绿水青山是一对“近义词”?也有可能。
在语文书上,答案或为前者;如果翻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答案或为后者。
在这份名单上,与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的野花生态区、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的自然化河道设计等一道,坐落在上海市长宁区的绿园八村居民区乐颐生境花园赫然在列。
什么是生境花园?
生境花园是指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的花园,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在社区中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既能为本土生物提供栖息地环境,保育物种多样化,又兼有观赏、休憩和科普功能。
早在2019年,长宁区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着力打造生境花园。由于理念超前,一开始并非所有人都“买账”。“得知小区要建生境花园,对这种追求野趣的设计理念,不少居民一开始并不接受。”长宁区新泾镇党委副书记、区政协委员范朱凤说。
人民的城市,总是高度重视人民的声音。在市、区政协支持下,委员们主动站出来,发挥“能协商、会协商、善协商”的特长,就生境花园“怎么建”与居民沟通,从不同维度提出建议,在各个层面凝聚共识。
居民动员、社会参与、多元利益协调、多方力量整合……从建设前的规划设计,到建设中的差错纠偏,各阶段、各环节都活跃着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基层工作者、专业人士的身影。各方达成了一项项共识,一个个社区“边角料”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居民共享的生态空间。
在全市层面,生境花园的“出名”全拜2024年9月接连登陆上海的两个台风“所赐”。台风过境,上海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中的一棵桑树倒下。
几天后,围绕“怎么救桑树”,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和区政协委员们召集专家学者、园艺工匠、居民们共同探讨。有与会人员提出,台风是自然现象,要遵循自然规律,让桑树保持倒伏状态,同时做好加固工作。也有与会人员从技术手段和艺术观感角度,阐释了扶正桑树的可能性。还有人基于生境区保护的角度,阐释了救助桑树的必要性:桑树的树冠是防止池塘富营养化的荫蔽,桑果是鸟类的食物来源,树干是松鼠活动的通道。
被修复的桑树以“卧”的姿态留在花园里,继续生长,与人相伴。“倒下的桑树”让虹旭生境花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更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2025年,长宁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推进生境花园建设,已建成27座社区生境花园,总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在社区生境花园,白天,鸟儿会从灌木丛、小河边飞出;深夜时分,小刺猬、小松鼠会悄悄前来觅食……市政协常委杨文悦阐释了生境花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扩大了绿地面积、丰富了城市生态景观,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也正是由于多个生境花园建设参考了委员的建议,花园设置了物理隔离,实行定时开放,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和动物的互相惊扰与伤害。
生境花园建成后,园中一草一木需要悉心照料,植物要按季更换、池塘要清理淤泥……对生境花园的后续运维,委员们同样高度关注、一路跟踪。
“为了抵消花园的运维成本,各小区只能自力更生。”长宁区政协委员诸骥平说,部分居民区的书记可以通过人脉找到社会资源,通过和第三方合作获得持续的经费支持,让花园常绿常新。然而,如果居民区“当家人”缺乏这样的资源,就会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还有居民区党总支发动干部、居民参与日常维护,在长宁绿八居民区,“F4”护绿队的4位居民就自掏腰包,筹集了上万元经费用于花园新一年草本植物播种。
“后续运维不能只靠‘能人’‘达人’‘热心人’。”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人资环建委提交了《关于在全市推进“生境花园”建设工作的提案》,建议明确牵头部门、制定建设标准、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该提案被列为市政协年度重点督办提案。
近日,绿化市容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提案承办部门在提案答复中回应,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将生境花园纳入全市生态空间规划。
目前,市规划资源局、绿化市容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已出台专项规划及政策,融入生境理念。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与长宁区政协于3月18日联合开展“构建‘生境﹢’体系”专题调研,助力这项工程提速增效。市、区政协相关领导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调研中发现的瓶颈问题,着眼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管理职能,强化专业支撑、完善运维机制,拓展“生境﹢”体系、增强综合效益,厚植生境底蕴,构建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生境﹢”体系。(记者 顾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