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王宏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政协委员,安龙洒雨镇生态蜜园白茶加工厂负责人,省、州、县残联代表,获“贵州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百名优秀残疾人”“全县劳模”“茶叶加工技术能手”等称号。
贵州省安龙县洒雨镇的茶山上,云雾缭绕,茶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翻涌成一片绿色海洋。
人生如茶,先苦后甘。30年前,青年王宏正是在这里弯下腰,用残缺的右臂贴住滚烫的铁锅,努力将命运的苦涩炒出回甘。
断掌不坠青云志
1991年的一个清晨,安龙县洒雨镇场坝村榔树坡组,21岁的布依族青年王宏不慎被农用机械误伤,失去了右手掌。被医生断言“今后只能依赖救济”的他,却把不甘的目光投向了家乡终年云雾缭绕的山坡。
断掌不坠青云志。1995年,王宏在自家土坯房支起一口铁锅,开始了单掌制茶的征程。
创业初期的艰辛超乎想象。别人用双手翻炒,王宏却要将残缺的右臂抵住滚烫的锅沿,左手单手持铲。铁锅温度高达200℃,残肢不慎贴到锅壁时剧痛到眼前发黑,烫伤的水泡破了又起。
两年后,当王宏带着40斤自制白茶赶到兴义茶市,被浙商以每斤48元的价格抢购,当天收入1800元时,他不禁流下热泪——那一刻,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如今,王宏的白茶种植从十几亩到200亩,他的生态蜜园白茶加工厂已拥有两座标准化厂房,130台机械昼夜轰鸣,年加工茶叶突破6吨,产值达400万元。王宏打造的洒雨镇第一个茶叶品牌“蜜园”白茶捧回“全州手工扁形绿茶制作竞赛三等奖”等10余项荣誉,并入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我的人生如茶,先苦后甘。”王宏摩挲着手上的烫痕说。
一片茶叶连万家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2010年,当王宏的80亩茶园进入盛采期,他挨家挨户敲开残疾人家庭的门。海星村残疾人皮跃华至今清晰记得那个雨天:王宏站在他家漏雨的屋檐下向他发出邀请:“跟我种茶吧,技术我教,茶青我收!”
高位截瘫的皮珊珊曾靠低保度日,在王宏的鼓励下,她拄着双拐走进茶园。去年9月,皮珊珊的茶园开荒遇阻,王宏带着工人上门免费帮扶。他用残肢撑住油锯,左手发力砍树,手掌磨破、鲜血浸透手套,他依然咬牙坚持4天,啃下6亩荒地的硬骨头。
一片茶叶连万家。10多年来,王宏将全镇63个残疾人的1000余亩茶园划为示范基地,免费提供“白叶1号”“乌牛早”等优质茶苗。清晨,他跪在泥地里示范修枝;中午,他在车间忍受铁锅灼烫演示炒茶;夜晚,他打着手电筒挨家做动员。采收时,他对残疾人茶农实行保底收购……
去年,贵州特殊教育中职学校的陈同学等3人来厂学艺,王宏手把手教他们捏、抖、抛、炒,免费提供食宿。5天实训后,学生们捧着亲手制的茶说“谢谢”时,这个在铁锅里熬过无数日夜的汉子不禁红了眼眶。他因此获评“全省100名优秀残疾人”,并被聘为贵州残疾人技校助教。
委员担当茶乡梦
作为县政协委员,王宏的目光始终望向群山之外。
2023年洒雨镇旱灾时,王宏连夜写下提案《关于加强安龙县茶叶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建议》,并提出建设“生态茶园防火带”,绘“茶旅融合”蓝图——让海拔1270米的场坝村纳树田核心区变身观光园。
在王宏的建议下,位于场坝居委会“贵州有个园”茶旅融合项目投入60余万元,建设彩虹步道2000米、观景台4个,种植樱花树100多棵。
“要让茶叶带着洒雨的云雾香,更要让青山变金山。”王宏在提案中写下的这句话,正化作茶山上的生动实践。在他的带动下,今年的洒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4.6万亩,盛产期2.6万亩,干茶产量260吨,产值1.56亿元,茶农户均年收入8万余元。曾经“穷在荒山上,吃亏在产业上”的洒雨困境,早已变成“荒山不再荒,种茶奔小康,山上变‘银行’,山下变‘粮仓’”的现代农耕文化盛景。
王宏常说:“政协委员的责任是让残疾家庭和乡亲们的声音能被听见。”他积极为残疾人奔走,通过长达3个月的走访,发现残疾人茶农家庭困难,于是他多方呼吁并推动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3年间先后为63户残疾人家庭争取每户6000元种茶补助。每年春季采茶旺季,王宏总会在茶园里泡上二三十天,一边指导茶农采茶,一边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
谈及履职心得,王宏的目光落在厂区墙上“先苦后甘”4个大字上:“我的根在茶山,委员身份让我能站得更高些,把山民的期盼传得更远。”
“茶要会炒才能出香,履职也要像炒茶一样,耐得住高温,守得住初心。”这朴素的话语,恰是王宏对“为民履职”最深刻的诠释。
站在茶山之巅,层层叠叠的茶叶如绿色波浪涌向天际,这里产出的不只是茶香,更是残疾人身残志更坚的共富答卷。(通讯员 杨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