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西安市政协委员——打开千年古都新“视”界
陕西西安既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千年古都,又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来,西安借助前沿科技、创意设计和跨界合作,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与创新。
去年9月,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市培育打造XR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对未来XR产业发展作出详细部署。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市XR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初步形成,XR产业成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全新增长点。
XR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代表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多种沉浸式技术。这些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可穿戴设备,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可视化环境。
西安市数据局负责人表示,该市发展XR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基础就是丰富的文旅资源为XR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如何利用XR技术为千年古都打开文旅发展的新“视”界?市政协委员、陕西精诚展览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雄博建议,首先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设立XR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协同,聚焦光学显示、空间定位、感知交互等核心突破。其次相关部门要支持建设沉浸式内容共建共享平台,构建XR内容生态的运营体系。协同XR技术研发企业,依托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性,开发多样化的数字体验产品。如利用XR技术系统修复与虚拟展示古籍、壁画等濒危文化遗产,拓展文创产品类型,从静态复制品迈向动态交互体验产品。
“要树立精品意识,开发XR优质文旅项目,如利用历史事件重演、元宇宙平行城市等,力争打造1到2个具有西安特色的头部IP。”市政协委员、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阳建议,要设立“XR新锐导演计划”,吸引高校学生及青年创作者参与,引入跨领域的创作团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和文化传播新模式;加大在衍生品方面的投入,提升产业系统化程度,推动实现IP价值最大化;建立文化专家智库,联合历史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确保内容既符合史实又具备现代审美,与西安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避免浅层次文化符号堆砌。
“要完善‘全链条协同’产业生态。”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鑫汇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江补充道,要强化标准与平台支撑,成立西安市XR产业联盟,制定《文旅XR内容生产标准》《终端设备应用规范》,解决软硬件适配难题;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鼓励高校开设XR专业课程,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打造国际化品牌活动,常态化举办“西安国际XR文旅节”,搭建全球文旅科技合作平台。(记者 路强)
广东省政协持续建言——用科技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
2024年,广东省文化新业态营收达到9150亿元,增长10.5%,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独树一帜。这得益于广东在“文化﹢科技”方面的领先布局。早在2021年,广东省就出台了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提出文化科技关键技术引领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科技提升工程、打造粤港澳世界级数字文化中心等6大重点工程。
在这股“文化﹢科技”的浪潮中,如何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是重头戏。2024年,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文化遗产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提案》,建议通过对广东省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深度的价值挖掘、艺术挖掘、素材提炼,加强与重点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集合先进科技新手段、丰富内容供给新样态、拓展话语表达新方式,为群众提供一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化遗产云展示精品项目。
“人工智能、数字人等新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蔡毅建议创建广东传统文化人物的数字人形象和文化资源品牌,通过AIGC、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对这些人物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及智能化展示,让更多人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广东传统文化。
如今,这些建议已从“纸上”落到“地上”。漫步于广东各地,时常可以感受到“赛博风”与“人文味”交织的鲜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广州国家版本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这里完美融合,高精度光场显示技术让观众实现裸眼3D视觉效果,知识图谱技术建立起集艺术鉴赏、历史研究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宋画展,虚拟数字人技术可为观众实时解答版本文化信息……省政协委员、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表示,在数智化时代,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面临技术快速迭代、传播边界模糊、权属认定复杂等挑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在落实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更好地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今年,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对广州、东莞等地“文化﹢科技”、数字文旅等项目进行重点调研。调研组建议设置“显示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文化和科技融合”等专项,进行持续布局和支持,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技术、文化生产传播和管理技术以及文化装备等文化科技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5G、4K/8K超高清、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示范和应用推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接下来,省政协还将继续围绕“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引领性文化创意产业”开展调研,并召开界别协商会,为推进科技赋能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政协智慧。(记者 揭春雁 通讯员 任海虹)
江苏苏州市高新区政协——绣好科技人文“双面绣”
“游客佩戴智能设备,穿越到殷商时代,与悬浮的甲骨文字互动,亲身体验商王占卜,感受中华文明最古老文字的魅力……”7月盛夏,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的苏州博物馆西馆,一场名为《有趣的甲骨文》的大型沉浸式数字展览,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排队打卡。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代化的沉浸体验,当前,苏州高新区正通过新场景营造、新业态培育、新体验打造,让暑期消费活力四射,夏日文旅经济持续升温,交织出“科技感”与“烟火气”的独特记忆。
作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禀赋,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做强文化科技产业链,形成以创意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数字产业创新集群。截至目前,全区集聚规上文化企业145家,2024年实现营收437.3亿元,同比增长18.5%,拥有2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7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基地)。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用先进技术为文化赋能。为此,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聚焦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开展各类专题协商、民主监督。”虎丘区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李靖宇表示。
“建议进一步加大文化科技产业招商力度,努力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机构来高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技术研究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关键在人,要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育机制,推进文化科技人才培育。”……在虎丘区“助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协商议事会上,市区政协委员、企业院所代表等纷纷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空间载体建设、应用场景、产业招引、人才引育等方面建言献策。
同时,虎丘区政协围绕“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推动人文经济学”开展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从体制机制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赋能等方面形成建议并报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今年,更是对区文体旅局开展民主监督专项评议工作,更好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
一面“织”传承,一面“绣”发展。在虎丘区政协委员、喜阅绣创品牌创始人岳琰看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关键在推动优质文化科技创新产品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新场景。“我们在苏绣首饰制作中,引入了激光打印、3D建模等新技术,并将纳米新材料应用其中,以科技焕活苏绣创新展示,在小小的饰品空间上探索出无限可能。”
“后续,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生态底板上绣好科技人文‘双面绣’,全力助推区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势能。”虎丘区政协主席朱奚红表示。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的不远处,苏州科技馆正在紧张布展中。外观建筑如一条银白色“飘带”盘旋在狮子山畔,既呼应了苏州丝绸文化的基因又暗合着现代科技的无限延展性,打造具有“苏州味道”的文化科技融合新地标。(通讯员 张彪 记者 江迪)
四川省政协委员——以数字技术“点亮”文化之美
“四川省文旅产业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仍然不够,新业态供给不足,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还不够。”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政协常委会会议现场,不少常委围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沉浸式文化产品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大熊猫不仅凭借黑白相间的可爱外貌、憨态可掬的举止在全球‘圈粉’无数,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省政协常委姚鹏辉认为,大熊猫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要整合四川自然资源与香港创科资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集两地明星熊猫行为数据,分析海内外市场消费者喜好,将川剧变脸、三星堆神鸟等元素融入熊猫形象,制作特色精品熊猫IP。同时,优化大熊猫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策略,加强塑造大熊猫和平友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用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道教文化、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如何以数字技术“点亮”文化之美?
省政协常委何苹认为,要加快对四川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等核心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模与重构,并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文物深度解读,激活资源“转化引擎”。如运用生成式AI复原蜀王宫等濒危遗产,构建智能交互式虚拟博物馆,形成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空间;针对川剧、蜀绣等非遗开发AI创作工具,在文创设计、数字游戏中融入动态蜀绣纹样、藏戏数字藏品等创新形态,构建传统基因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文化创新链……
来自民盟界别的委员们通过深入调研,针对非遗传承链条存在“断裂”风险、非遗产品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提出多条建议:建设四川非遗数字博物馆、打造非遗传承人AI数字分身,通过体感技术与多模态交互提升沉浸式体验,在4A级以上景区设置感应式非遗形象物、AR地标,让群众身临其境感受非遗历史,实现非遗沉浸式“全息传播”。加快开发非遗数字藏品、VR非遗体验等新场景新应用,积极布局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文创、非遗﹢时尚等新业态,实现非遗产业链“融合发展”。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文旅融合发展新机遇,四川省亟须从战略布局、产业升级、科技融合三个维度,提升文旅有效供给,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焦杨常委认为,要鼓励四川文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数字文旅技术创新,发展云旅游、元宇宙等新兴业态;设立文旅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孵化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文旅科技标杆项目,打造更多新兴业态。
会后,这些真知灼见被送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
随后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网络视听、超高清视频、科幻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集群。(记者 韩冬)
厦门市政协委员——让科技助力闽南文化保护
作为闽南文化重镇,厦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侨乡、海洋基因,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契机,厦门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探索文化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之路,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综合竞争力,更高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多举措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交流,取得良好效果,但针对年轻侨胞群体的文化创新举措不足。”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杨军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拉近与年轻侨胞群体的距离。深挖宗亲乡亲及祖地文化内涵,制作文化科普视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侨胞传播。在文化场馆、博物馆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侨胞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地的历史场景、传统生活方式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文化传播,开设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祖地宗亲文化、祖屋宗祠修复等短视频、图文信息;邀请年轻侨胞群体通过网络与家乡互动。开发祖地文化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或小程序,方便年轻侨胞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祖地文化。
“闽南语作为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方言,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当前闽南语在保护和传播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使用率明显降低。”厦门市政协常委、厦门理工学院教授王朝晖呼吁,通过AI赋能,推动闽南语保护和传播。闽南语是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7000多万华侨华人的母语,也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在调研中,王朝晖发现,扩大闽南语语音词条输入的库存量和多样性是促成AI技术应用的关键。因此,建议政府引导开发有助于闽南语保护与传播的产品,如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导航软件开发闽南语语音包;利用AI技术,为闽南语的歌曲、电影、小说等文化作品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渠道;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计针对闽南语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中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针对当前闽南文化运用新媒体手段较少、数字化和年轻化表达方式滞后等短板,厦门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敏沁建议,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完成南音、木偶戏等项目的全息影像采集,建立全球首个闽南文化数字资源库;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运用,开发闽南文化元宇宙平台,打造虚拟庙会、线上南音剧场等场景;引入AI作曲、数字文保等前沿技术,培育文化科技融合体;推进闽南文化数字化传播,打造系列短视频;探索NFT数字藏品交易,发行“闽南非遗数字护照”,拓展文化贸易通道。通过科技赋能,将闽南文化建设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示范样本、全球闽南人的精神原乡。(记者 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