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提案摘编·工交邮电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二)

2025-07-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民革中央: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案由: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争先追逐的产业高地。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掣肘主要体现在应用场景还未形成大规模效应等方面。

建议:一、尽快出台政策规划。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安全和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纲要或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发达国家低空管理经验,科学划分空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

二、攻关突破核心技术。将低空经济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逐步解决通用航空器国产化率低的问题,加强国产化替代。推动组建通用航空、无人机工程研究中心,支持设立低空经济研究院。布局一批重大科研机构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攻关视觉导航、降噪、动力推进、主被动安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社会及海外资本参与。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创新企业的精准扶持,着力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及创新能力,建设多个区域零部件生产制造中心,加大原创性技术投入力度,以零部件制造技术发展带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通航飞机生产制造能力,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知名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项目,推动通用飞机制造研发攻关和产业化。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管理服务平台、通信基站、飞行场站、通航机场等纳入国家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组建全国性的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数字化统一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区域性平台。

六、政府部门带头推广。加快警用安防、市场监管等政务飞行应用示范,加大无人机巡检、执法、宣传等服务采购力度。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写字楼、产业园无人机配送等通用应用场景,积极拓展城市空中交通、空中旅游观光、医疗救援等特色应用场景。

 

推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工商联:依托中老铁路加快推进 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

自中老铁路开通以来,运输呈现客货两旺发展态势。建议——

一、将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二、国家相关部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高位谋划打通中老泰铁路堵点卡点。

三、开展专题调研,充分论证我国从泰国拉廊港、缅甸仰光港、孟加拉国吉大港等出海印度洋的可行性。

四、加强产业有序转移顶层设计和统筹引导。

五、给予云南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在昆明设立澜湄合作银行。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化,支持在昆明设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邢一新:加快发展海陆空全空间 无人体系新质生产力

2022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形式推动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目前,亟须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

一、加快省级全空间无人体系场景开放与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无人体系融合应用工程。

二、建设新型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平台,配套建设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联盟、金融投资平台等基础平台,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形成低空经济、物流交通、车路协同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聂竹青:完善国家铁路网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力

当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线主轴城市的深圳对外铁路通道不完善、运输能力不足、枢纽功能偏弱,不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推动区域更高水平开放。建议——

一、西向通道:支持规划新建深南(深珠)高铁,构建东西贯通的沿海大通道。

二、东向通道:支持规划新建深河高铁,衔接杭广湛高铁,打通沿海内陆战略通道,发挥大湾区对粤东北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规划新增小漠港疏港铁路,实现拓展港口腹地范围,推动港口集疏运体系向更加低碳化发展。

 

完善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创新发展“AI﹢安全” 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大力探索“AI﹢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建议——

一、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

二、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设置专项基金,推动“AI﹢安全”相关产业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三、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彭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养老医疗

AI赋能有望成为未来突破我国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人力”缺口的重要抓手。建议——

一、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打通医疗数据藩篱,加强医疗数据共享,积极推动医疗大数据和AI医疗产业发展。

二、加强配套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打通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制度堵点,为切实推广AI赋能养老医疗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类资本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应用场景拓展,丰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产业生态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赖海民:加强深港新基建互联互通

加强深港新基建的互联互通能够释放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建议——

一、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电信业务开放。

二、推动深圳前海(南山、宝安)、广州南沙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互认合作,共同探索两地构建异地通用的准入体系、异地互认的号牌体系、异地协同的监管体系。

三、探索推进深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为前海深港合作区内企业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

四、支持依托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打造全国公共算力运载网络,促进各方算力互联互通。

 

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廖明宏:大力发展氢能产业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有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出台氢能安全生产管理政策,使氢能更好地在全国推广。

二、统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在“氢能专项”的基础上,形成关键技术攻关目录。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指导本科院校开设氢能相关专业,并将氢能相关学科建设情况纳入考核,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队伍。

四、参照锂电池行业政策,对制氢、用氢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加强氢能国际合作

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背景下,全球范围兴起了“氢能经济”和“氢能社会”发展热潮,我国需要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建议——

一、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广泛开展双边合作,促进国内外技术和政策的交流。

二、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合作,把握技术与战略优势,开展氢能全技术链的产学研用等合作,建立氢能同盟关系。

三、密切跟踪国内外氢能技术专利的发展动态,挖掘氢能领域潜在应用技术和专利空白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推动氢能汽车产业发展

为推动我国氢能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一、出台氢能汽车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规划,将该产业上升为未来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构筑创新体系,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坚,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加强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建设。

三、建立产业联盟,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氢能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创新。

四、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政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由骨干企业、高校、科研和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开展深度合作。

五、加强氢源供应项目建设。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