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一)丨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2025-07-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文化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滋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刻改变了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各级政协组织及广大政协委员敏锐洞察融合大势,围绕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业态培育、跨界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赋能”铺设桥梁、疏通渠道。本期我们一起关注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助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实践。

——编者

重庆永川区政协提案助推——西部小城闪耀世界银幕

7月3日晚,重庆永川科技片场内星光璀璨,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隆重开幕。此刻,这座西部小城以令人惊艳的科技光影,向全球递出了一张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名片。

“20年前,电影《十面埋伏》在永川茶山竹海取景,剧组只是带着风景‘路过’;而如今,《狂野时代》90%场景在永川虚拟棚完成,带着‘重庆拍’成片走向世界。”区政协委员皮继泽感慨万分。

在永川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皮继泽提交了《关于加快永川建成西部科技影视城的建议》,提案中关于“构建影视拍摄全链路、全过程、全闭环的‘云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达瓦技术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全力招引虚拟拍摄影视项目来永拍摄”等具体建议得到区委宣传部和新城建管委的积极采纳并迅速落地——

启动“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建设,实现从剧本备案到成片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成立影视服务中心,开发了“影视拍摄一键办”平台,整合13万条场景数据,剧组筹备时间缩短60%;对标好莱坞虚拟制片工业标准,打造了亚洲顶尖XR扩展现实系统、模块化智能置景车间等科技影视片场“硬装备”。成本降30%、效率提40%的“永川标准”,吸引了《熊猫计划》《难哄》等40余部作品在此诞生。

永川也是职教之城。如何让“国家西部职教基地”为“西部科技影视城”注入澎湃动能?向军委员在《关于依托永川职教资源夯实科技影视产业优势的建议》中开出良方:围绕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制作、动画设计、虚拟与现实技术,定向打造特色科技影视专业;产教融合培养适配的科技影视人才,引导达瓦、爱奇艺等知名企业在永川高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作室。

提案迅速点燃职教资源转化的引擎:重庆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校相继开设影视制作、虚拟制片等专业,年输送专业人才超5000名。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建影视工匠基地,培养出一批掌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达瓦科技与永川职教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将虚拟制片课程嵌入教学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的落点,是更好滋养群众美好生活。如何实现影视IP与城市文旅的“双向奔赴”?民进永川区委会在今年的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打造中国科技影视名城的建议》中呼吁:优化乐和乐都、茶山竹海、松溉古镇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优质取景地;结合汉东城遗址、永川豆豉、永川秀芽等文化资源,为影视剧文化植入提供优秀“文化场”;依托长城汽车、百度驾驶、雅迪等产业资源,为影视剧剧情提供优越题材库……

2025上合电影节期间,以“渝见·光影”为主题的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一张电影票玩转一座城”活动也引爆了“跟着电影游永川”热潮。当科技片场的星光流转,它所照亮的,正是这座城市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世界银幕上标注的创新坐标。(王国梅 凌云)

 

江西省政协委员建议——让本土微短剧“出圈”“破圈”

“激发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微短剧创作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坚守‘内容为王’的生命线,大力引导和鼓励创作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赣鄱文化独特魅力的精品力作。”……近日,江西省政协就《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深入鹰潭市、赣江新区开展督办视察。

快节奏、高密度、强冲突、多反转……微短剧以其鲜明个性,热度“狂飙”,吸引了海量受众,已成为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全省微短剧作品数量虽呈上升趋势,但精品佳作寥寥无几,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创作,陷入内容同质化的困境,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提案人、省政协委员王少君建议,举办系列微短剧创作大赛,加大高质量影视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微短剧与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学等结合,实现产品的共同研发与传播。重点鼓励本土微短剧的创作,引导创作主体树立“内容为王、题材制胜”理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挖掘赣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新时代的新现象新内涵,融入江西丰富的文旅资源,创作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如何破解微短剧所面临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等浮躁倾向,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是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微短剧市场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内容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匠心独运的剧作。”梁丽娟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微短剧制作商过于追求流量和短期利益,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内涵。梁丽娟建议,推动微短剧头部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解决内容版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制约微短剧发展的突出问题。支持微短剧生产创作基地的培育建设,在审核通道、就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带动所在地域的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协同发展。

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客家文化、中医药文化以及江西诗派、江西画派、江西戏曲等丰富的江西文化元素,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源。通过微短剧深入阐释江西文化的内涵价值,传递文化背后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可助力打造江西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江西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也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但在新传播时代,缺乏系统化的机制和应对媒介快速变化的经验,在对外宣传中缺乏‘出圈’与‘破圈’的新传播手段。”作为微短剧从业者,邱熠委员建议,将“用微短剧让世界看见江西”上升为全省文化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打造“江西IP”系列短剧,从红色革命历史、非遗技艺、地方美食、生态文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系列化短剧作品讲好江西故事,让“美景、美食、好故事”深入人心,让观众在认同感中接受江西文化的熏陶。(王磊 王碧恒)

 

天津市、区政协建议——抓好“三个融合” 做好“三篇文章”

“津派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日前,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聚焦打造津派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区协商议政。常委们提出,要突出抓好文商旅、文化教育、文化科技“三个融合”,下力气做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文化空间载体、丰富文化供给“三篇文章”。

海河天津段共73公里,在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众多历史风貌建筑,是近代中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天津市政协精心提炼海河申遗主题,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委员和专家就海河文化深入调研论证,以文化﹢科技融合力量赋予调研高质量。

“加强数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天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卢俊瑞建议,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数智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对接、商业服务、运营支持能力;支持文化产业科创平台建设,强化文化领域“产学研”合作,提高文化产品创意、创新和开发能力。

天津蓟州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自古为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近日,素有“蓟北雄关”之称的黄崖关长城迎来“研学热”。区文旅部门采纳委员建议,研学线路中设计“探秘黄崖”活动,科技赋能“全军复诵”“城中玄机”“烽火狼烟”等任务,让参与学生将书本中的长城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研学产业亟须大量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人才进行支撑。”民革天津市委会调研组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研学服务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学机构、科技企业与高校深化合作,建立数智研学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进一步激活文旅新质生产力;利用XR、AR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津派文化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历史建筑、文化遗迹为背景开发互动式展览和虚拟研学游艺项目;构建研学产业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培育以科教融汇生态为支撑,以活态津派文化为体验,以新型业态集聚为目标的沉浸式研学品牌。

常委们还提出,要鼓励文化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服务形式和运营传播方式,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培育发展数字文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智能文化及装备等新兴业态。

为做活文化科技融合这篇文章,天津市采纳政协建议,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建设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强与行业商协会、头部企业等深度合作,开发出一批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记者 张原 李宁馨)

 

河南政协委员建言——与科技“牵手” 让文物说话

2345个窟龛、11万余尊石刻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国宝级文物《帝后礼佛图》浮雕,曾遭盗凿贩卖,流散海外。”省政协委员、河南品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文说,承接《帝后礼佛图》的活化工作后,通过大数据查阅海量文献,根据线稿和3D扫描数据,复原了43套服饰、100多套配饰,及浮雕中人物的姿态,让皇帝、皇后以数字化的方式“重逢”,用影像让国宝“活”起来。巩文认为,科技手段让文物“说话”,成为人们与文物“交流”的桥梁,建议推广“VR﹢AR﹢场景还原”的沉浸式体验模式,让观众感兴趣、能参与、有体验。

与现代科技“牵手”,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展示,都进入新的阶段。省政协委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啸介绍,不久前,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在安阳师范学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甲骨文的考释、识认。他表示,将持续加强甲骨文活化,通过编写科普教材、创作文学作品、拍摄科普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种方式,让甲骨文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棋盘格局、夯土大墙、百亩麦田,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着力打造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演绎的“中原文明史诗”。“在推动戏剧大众化的过程中,科技成为重要助力。”郑州市政协委员、河南建业文旅公司总经理姚培介绍,以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的《幻城剧场》《麦子啊麦子》,让观众置身奇崛壮丽的交互场景;夜幕下,328米长的夯土墙化身动态画卷,《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与麦田光影交融,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才能将厚重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可触摸、可共情的体验,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生命力。”姚培表示。

“以数字化驱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风潮。”洛阳市政协委员、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表示,传统旅游消费是游客为“我来过、我看过”买单,新文旅消费是游客为“我喜欢、我体验”买单。他建议,打造互动性强、体验感足、传播性广的场景,树立“城市是最大的消费场景”工作理念,积极推动“景区﹢剧本”“非遗﹢民宿”“文创﹢公共空间”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观光体验、角色扮演、社交娱乐等体验的叠加。

文化为体,科技为用,融合创新,生生不息。立足丰富的文脉资源,不断创新文化体验表达,“老家河南”正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王有强 靳燕)

 

杭州市钱塘区政协助力——文化在“浙里”潮起来

在今年6月启动的杭州市钱塘区数字化影视基地内,巨大的LED弧幕上,巍峨雪山耸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伴随着摄像机的移动,屏幕上的画面随之切换,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而过,全景声光电一体的精彩展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该基地打造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交互型虚拟数字影棚,集成LED、XR虚拟拍摄、超高清显示、动捕和虚拟人等国际前沿技术,并拥有数十项自研专利,是杭州市最具规模的数字化影棚之一。影棚采用游戏引擎实时渲染和LED摄像机跟踪技术,支持VP﹢XR双系统快速切换,实现高仿真场景的实时呈现,让演员在棚内即可完成复杂地理环境和超现实场景的拍摄。

钱塘区政协委员、钱塘数字化影视基地负责人之一俞婷薇告诉记者,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影视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更将行业成本压缩一半以上。

这是钱塘区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为助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加快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钱塘区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出谋划策、探索实践,为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贡献智慧力量。

去年底,茅徐锃委员根据调研情况,在《关于钱塘区全力打造微短剧产业示范区的思考建议》社情民意信息中提出,“钱塘要找准定位审慎入局、强化吸引留下产值、重视转型持续发展,进一步聚合资源、串珠成链。”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这一“金点子”现已转化成为钱塘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出台了《钱塘区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杭州市钱塘区文艺精品工程扶持奖励实施细则》,成立杭州市首个区级视听行业协会,打造网络微短剧审查分中心、版权保护服务中心,积极构建“政策护航﹢版权保护﹢产业孵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体系。

近年来,钱塘区坚持文化引领、科技带动,以文化“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目前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达156家,今年一季度规上文化产业实现营收50.22亿元,增速10.9%。其中凝聚着区政协委员的智慧与汗水:徐琦委员创办的杭州麦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深耕数智文旅赛道,先后与高德、百度、腾讯、海康、大华等进行战略合作,研发出“一键智慧游”“玩转故宫导览小程序”“长隆乐园数智导览”等应用产品,借助科技创新为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张春燕委员所在的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全行业首个AIGC实验室,构建了算力高达10的27次方的“花型大模型”,一个简单指令,迅速生成一条丝巾设计成品,借助万事利GBART数字化绿色印花一体机,实现1条AI丝巾定制化生产,最快2个小时收获专属丝巾,为时尚、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破题思路……钱塘区政协委员正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答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命题。(通讯员 周佳 沈韵雯 记者 鲍蔓华)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