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激发创新动能 推进江西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全国政协“深化融合发展,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调研综述

2025-07-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调研组一行在赣州了解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情况。

江西,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正以坚定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近期,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率全国政协调研组赴江西,围绕“深化融合发展,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赴赣州市、吉安市、南昌市等地展开实地调研,深入产业前线与改革前沿,亲身感受江西在推动内陆开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展现出的崭新面貌。委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与港澳视角,为江西发展建言献策,提出深化赣港澳合作、构建国际联通平台等思路。其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谭文英还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为赣州企业作了质量和知识产权专题讲座。

扬长补短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作为内陆省份,江西近年来围绕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持续打破区位限制、厚植开放优势。本次调研的赣州国际陆港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正是江西推动内陆开放的“桥头堡”。

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时,铁海联运集装箱装卸运输作业正在有序进行。

近年来,赣州市统筹推进赣州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融合”。目前,赣州国际陆港铁海联运班列已连接深圳、广州、厦门等五大沿海城市港口,内贸班列通达全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物流通道全面畅通,网络布局便捷高效;中欧(亚)班列已打通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等沿边口岸,为物流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位于南昌的向塘国际陆港也是区域内重要的集散中心,承担起南昌都市圈产业集聚与物流辐射的双重职能。与之相配套的南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成为支撑农产品、生鲜食品“走出去”的核心设施。

“全国有三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分别在宁夏、贵州、江西。与其他两个相比,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虽是内陆,但靠近沿海,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西社团联谊总会会长吴辉体表示,江西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要探索与沿海地区对接融合、创新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此,吴辉体建议,江西要探索在重点区域试行与粤港澳大湾区一致的规则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与大湾区的交通物流体系,特别是完善水运、空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江西多式联运标准化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黄楚基也感叹这几个重要枢纽和基地的联动发展,正逐步将江西打造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他建议进一步推动赣州、向塘两大陆港功能提质扩容,拓展与东南沿海港口协作,加快南昌冷链基地运营能力建设,形成内陆与海港联动发展新模式。

固本兴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新质生产力。江西近年来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调研组一行看到江西正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奋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赣州美克智造高度自动化的家具智能生产线与智能管理系统,让传统制造焕发新生,是“智改数转”的典型案例;吉安天合智显的LED模组和井冈山耀发光电的光学组件,展现了江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活力;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金力永磁公司专注于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正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为江西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稀土集团稀金谷产业促进中心则加快整合资源,推动稀土产业走向高端化、绿色化。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赣州时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调研团在参观中国稀土集团稀金谷产业促进中心及相关企业时,被赣州丰富的稀土资源深深震撼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稀土分会会长敖宏介绍,近年来,赣州依托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打造了“稀土矿采选—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合金、高纯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如何进一步促进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高层次发展?敖宏建议有关部门应在稀土产业规划、政策、项目布局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此外,赣州自身也要营造更为浓郁的稀土氛围,特别是在集群品牌文化建设、跨区域合作和产融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江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已形成多个典型样板。”黄楚基建议,应重点支持稀土永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此外,在稀金谷平台基础上,探索建设全国首家“零废弃稀土产业示范区”,通过构建稀土循环利用闭环,抢占绿色经济和资源安全发展制高点。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永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其东说,江西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拥有30多个工业大类,而香港在科技领域优势显著,拥有科技创新领域对接世界资本的重要渠道。将香港的科技优势与江西的产业优势进行互补融合,必将产生强大合力,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西还应聚焦光学、航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进一步整合校企资源、优化产业链条,将培育出百亿甚至千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

调研组认为,江西作为传统制造大省正迎来从“制造”向“智造”、从“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跃升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双向奔赴 大力深化赣港澳合作

在调研中,港澳委员们一致表示,港澳与江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是江西“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支点。应充分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超级平台”作用,深化务实合作,拓展赣港澳融合发展新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贸易、金融、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这种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吴辉体建议江西参考大湾区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大湾区接轨,建立人才互认机制,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尤其要推动大湾区高校与江西合作。此外,他还建议江西在营商环境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免申即享”等服务模式,让香港资本在江西更有信心、更有获得感。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崔志涛表示,江西应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国际资源和制度优势,打造“资源—制造—市场—创新”的开放生态。他建议加强数字新基建协同、产业配套协同、政策机制联动与人才要素流动,推动江西与大湾区深度融合。“澳门作为与欧盟、葡语国家联系密切的窗口城市,未来可助力江西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力。”

“此次踏上江西这片土地,并来到赣州,饮水思源,心中满是感慨。”曹其东说,这里是香港人饮用了60年的东江水的发源地,这份跨越千里的滋养情,不仅是祖国与香港血浓于水亲情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香港与内地协作的深厚互信,更串联起粤港赣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曹其东建议,江西与香港可联合策划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如“寻访东江水源头之旅”等文化交流项目,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认同。“科技合作与人文纽带并重,将是赣港澳合作持续深化的两大支柱。”曹其东说。

“粤港澳大湾区对江西内陆开放试验区建设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说,目前江西在试验区建设上最大的困惑就是深入融合不够。她建议,一是支持江西建设国家综合物流枢纽网络,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流通体系“软联通”、规则标准“制度联通”强化江西与大湾区的交通联系。二是赋予更高能级开放平台,激活制度型开放红利。三是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共同体,推动价值链向高端跃升。支持赣粤创新协同,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中试基地,特别在稀土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原组长戴均良表示,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井冈山精神既是江西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刘晓冰表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江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港澳台侨委员会要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带动港澳工商界、科研界、文化界更多关注江西、投资江西、讲好江西故事,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文/图 记者 刘圆圆)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