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刘月辉在前进镇训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豆田调查苗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月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河市政协委员、嫩江市政协委员,嫩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黑河市第六、七批拔尖人才,黑河市劳动模范,全省农技推广系统十佳专业技术能手称号。
在嫩江市辽阔的黑土地上,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阡陌之间——她就是被农民亲切称为“刘老师”的研究员刘月辉。
28载扎根土地,刘月辉始终保持着“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的初心,将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成片片金黄。
“家乡的黑土地更需要我”
1996年的夏天,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刘月辉攥着烫金的毕业证,做出了让同窗惊讶的选择——放弃省会城市农业科研单位的“橄榄枝”,回到家乡嫩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到。“城里的实验室固然好,但家乡的黑土地更需要我。”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背着装满农业书籍的帆布包,一头扎进了嫩江的村屯。
彼时的嫩江,农业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农民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因缺乏科学技术,粮食亩产始终在低位徘徊。刘月辉至今记得第一次下村的场景:一位大爷看着她带来的玉米新品种种子,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直摇头:“姑娘,这玩意儿能比咱种了一辈子的老品种强?”
为了打消农民疑虑,试验田成了刘月辉的“战场”。她卷起裤脚,从整地施肥到播种收割,全程示范操作。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试验田的玉米亩产比传统品种高出150公斤,围观的农民眼里有了光,“原来种地真能用科学‘算’出来!”
从那天起,“小刘技术员”的名号在嫩江村屯传开了。
从田间讲台到云端课堂
东北的寒冬,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冻得人伸不出手。但嫩江市伊拉哈镇的村活动室里,却挤满了听农技课的农民。刘月辉站在黑板前,一边咳嗽一边讲解大豆抗寒播种技术,嗓子哑了就含颗润喉糖。“刘老师,您歇会儿吧!”有农民心疼地递过热水,她却摆摆手:“开春播种就这几天,耽误了就是一整年的收成。”
为了让科技更快惠及农民,刘月辉学会了“跨界”:在电视台开设《田间课堂》栏目,每周录制农技专题片;建立微信培训群,每天随时解答农户问题;开发“嫩江农技”手机App,把种植手册变成指尖上的知识库。70岁的农民王大爷学会用App查病虫害图谱后,逢人就夸:“刘老师让咱老汉也用上了‘种地神器’!”
刘月辉的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的“农技热线”。去年玉米出苗后,临江乡农户霍铭家的玉米发生大面积紫苗,凌晨两点打来电话。刘月辉赶到玉米田,经仔细查看,诊断为低温等导致的玉米磷吸收障碍,她告诉霍铭不用担心,抓紧趟趟地,提高地温,就能缓过来。“刘老师比120来得还及时!”霍铭逢人便说。
让示范田成为致富样板
在嫩江市广袤的黑土地上,遍布14个乡镇的科技示范户格外引人注目。刘月辉像培育种子一样培育着这些“科技带头人”:最南部伊拉哈镇的张树民试种高蛋白大豆,她每周蹲点指导;最北部多宝山镇的吴化锋搞玉米密植,她顶着烈日测算株距;合作社理事长张洪武尝试大豆稀植技术时遭遇瓶颈,她带着专家团队连续15天在地里测株高、数粒数,制定出最佳技术方案,最终亩产达到210.6公斤,比周边农户高出近20%。
“一个人懂技术不算啥,要让全村人都尝到科技的甜头。”刘月辉牵线搭桥,让嫩江市与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每年有2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在嫩江落地。2017年起,她还联合气象局推出《气象与农事》简报,把天气预报精准对应到播种、施肥、收割的每个环节,8年来累计发放200多万份,成了农民口袋里的“农时指南”。
这些年,每到收获季节,农民们都会给刘月辉送来一捧捧新粮。“刘老师,这是俺家今年最饱满的大豆,您尝尝!”每当这时,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豆子收进玻璃瓶,瓶身上贴好标签:“科洛镇王艳华家2024年产”“临江乡霍铭家2024年产”。
在刘月辉的带领下,嫩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荣获“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称号,全市粮食亩产连续5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大豆种植户突破亩产500斤大关。但她依然保持着每周下村3次的习惯,后备箱里永远备着雨靴、卷尺和土壤采样器。“黑土地给了我养分,我得把这份恩情还给土地和农民。”
把农民心事写进提案里
“当政协委员,就得替农民说话。”刘月辉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个磨边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农民的“土话诉求”:“今年小麦价低,明年不想种了。”“镇上农技员太少,病虫害来了抓瞎。”“大豆食心虫年年闹,咋能统防统治?”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问题,被她一笔一画整理成提案。《关于加强政策引导稳定小麦种植的建议》提案提交后,嫩江市政府出台了小麦种植补贴政策,稳定了3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关于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促成全市20多名高学历人员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提案《关于加强大豆食心虫统防统治的建议》推动全市80%以上大豆进行统防统治,大豆虫蛀率下降12个百分点。
“提案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要长在地里的。”每次提案办结,刘月辉都会再下村回访。在海江镇,合作社理事长庄世勇指着自家的大豆田说:“去年按刘委员提案里说的统防统治,一亩地多收了30斤豆子,这可是实打实的收益!”
夕阳下,刘月辉走在田埂上,脚步坚实。她播撒在黑土地上的科技种子,正迎着春风破土而出,生长出乡村振兴的希望画卷。(记者 付欣博 通讯员 冯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