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2022年5月27日,谢文敏(右二)带队在社区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文敏: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中央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服务团优秀团员、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称号。
莫论妆容粉黛浓,三八齐赞巾帼风。
共商国是奇女子,参政议政显英雄。
京城杨柳传春讯,指点江山不轻松。
丽人再唱奋进曲,新征程里亦自荣。
2025年3月8日是第11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谢文敏一早就看到人民政协报刊发了采访她的文章《将妇女权益的“愿望清单”变成“幸福清单”》。之后,祝福短信接踵而至,激动之余,她趁着诗兴写了开头这首诗。
文学梦与法治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谢文敏一直有个文学梦。1984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她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最终被录取到湖北财经学院(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
谢文敏本想当名记者或是作家,她很喜欢武汉作家池莉的小说,还有王安忆的伤痕文学。上大学期间,《十月》《收获》等知名文学杂志总是一上架就被她收入囊中。文学是感性,法律是理性;文学是自由浪漫,法律是严谨且逻辑性强。两个专业相距有点远,这就不难理解,初入大学的谢文敏为何多次萌生要考武汉大学插班生的想法。
不过,度过最初的迷茫期后,谢文敏还是认真学起了法律。读过不少哲学书后,她觉得学法律也不错,而一位老师的“法是统治阶级统治意志的体现”更是激发了谢文敏想去探究法的本源是什么、法能做什么、为什么法是统治阶级统治意志的体现等问题。就这样,文学作为爱好暂时被束之高阁,这一“束”就是十几年。
2020年全国两会因新冠疫情推迟到5月召开。去北京前,谢文敏等住鄂全国政协委员住在武汉东湖宾馆,闲来无事的她看着窗外的东湖美景,忧虑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她的文学梦似乎在那一瞬间被唤醒,那一周,她每天都在写诗。
在谢文敏看来,古诗词内敛含蓄,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今,再审视文学和法律,她的思考中有了哲学的韵味:“文学是精神的故乡,法律是文明的堤岸;法律如严谨的十四行诗,以逻辑为韵脚,编织社会秩序的篇章;文学似自由的散文,以情感为笔墨,勾勒人间悲欢的图景。二者看似殊途,实则都是观照人性的棱镜,共享对公平与正义的永恒追问。”
法援征程:让法律之光照亮维权之路
1999年,谢文敏从司法系统辞职,开启了专职律师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摸爬滚打,她办过大案要案,代理过婚姻家事的纠纷,调解过邻里纠纷,也维护过被家暴妇女的权益,渐渐地,她在湖北省小有名气。
十多年前,一起工伤维权案成为谢文敏做公益的起点。
2013年2月,湖北省法律援助中心指派谢文敏前往湖北省某市办理一起工伤维权案件。案件当事人是某磷矿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在井下作业时因工程车辆侧翻导致二级伤残,高位截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事故发生后,企业仅支付了基本医药费,不仅拒绝配合工伤认定,还以“员工违规操作”为由拒不承担赔偿责任。
面对企业的强硬态度和当事人的无助处境,谢文敏先后五次赴当地法院参与调解。通过调取井下作业记录、走访现场工友等,最终证实事故系车辆机械故障所致,与企业安全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在确凿证据面前,法院最终认定这起事故属于工伤范畴。
案件胜诉后,谢文敏并未止步于判决书的送达。她主动协调当地社保部门,为当事人争取到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月发放的伤残津贴在内的全方位补偿方案。当时这名工人的家属有意多要点一次性补助,也就是说一次性给30万元就行了,但谢文敏从工人身体和生活各方面综合考虑后,还是劝说他们接受既有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再加上按月发放伤残津贴2000多元直到去世的方案,这样能确保伤残工人获得长期生活保障。
正是这起案件让谢文敏深刻认识到基层弱势群体维权之难,也真切感受到了底层百姓的苦,“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因为不懂法,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另一方面,即使权益有所保护,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自此,她开启了公益法律援助之路,十多年来先后为农民工欠薪、职业病维权、工伤赔偿等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2014年12月,武汉市武昌区武泰闸路口发生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从前往保险公司上班的一女士头上压过,现场惨不忍睹。货车司机坚称是受害人自己撞到他车轮下的,既不道歉,更拒绝赔偿。受害人家属激愤之下,冲到武汉市某区交警大队,场面一度失控。
就在矛盾即将升级之际,谢文敏受湖北省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介入此案,赶到了现场。
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谢文敏第一时间安抚受害人家属的情绪,耐心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理性维权。当天晚上,她到受害人家中探望,看到一岁多的孩子撕心裂肺地喊着“要妈妈”的情景,心里很是难过。她向受害人家属表示,会全力为他们争取权益,但一定要依法依规。之后,她主动对接交管部门,在受害人家属见证下梳理了事故责任认定的细节,确认责任划分公平公正。在完成了上述工作后,谢文敏又与肇事方及其挂靠单位展开了多轮协商及谈判,从法理和人情双重角度进行沟通交流。
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谢文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为受害者争取到了40余万元的合理赔偿。案件圆满解决后,受害人家属专程来到律所,向谢文敏送上锦旗,以此表达对她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充分肯定。
赔偿金到位后,谢文敏担心赔偿款可能节外生枝、引发新的家庭矛盾,又主动联系受害者家属,引导他们将赔偿款以孩子名义存入了银行。
事后,时任武汉市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李聪谈到谢文敏时说,“她在处理这个事情上非常专业、非常有耐心,反复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才使得双方当事人能够握手言和。”
在谢文敏的法律实践道路上,始终贯穿着对“法律温度”的深刻理解——当专业判断遇见人间疾苦,当法律条文碰撞现实困境,她逐渐认识到,既要坚守法律底线,更要触摸人性温度;既要维护公平正义,更要修复社会关系。
履职之责:为生命尊严筑牢法治屏障
作为连续履职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既是见证中国式民主的实践课堂,更是将法律专业与民生关切深度融合的历程。
2021年初,谢文敏收到了人民政协报记者发来的两位无户口“00后”非婚生子女的材料,希望她谈谈非婚生子女落户难问题。这两位非婚生女孩无法落户,没有身份证,无法入学、高考、就业,无法乘坐高铁、飞机,成为社会的弃儿,她们的遭遇让谢文敏揪心。
当年2月24日、25日的湖北省妇联常委会上,当时兼任省妇联副主席的谢文敏提出了非婚生子女落户难的问题。讨论中,她理解了政府部门处理这个问题的为难之处:非婚生子女不是社会提倡的方向,过多关注担心造成公众误以为政府在鼓励同居、婚外情等社会不良倾向。面对这个疑虑,谢文敏坦诚回应:“法律保障不等于价值倡导。我们保护的是已存在的生命权,而非评判生育方式。当孩子已经降临,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就是守护社会文明的底线。非婚生子女是无辜的,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却无法享受宪法赋予人的基本权利。”
2月25日晚9点多谢文敏才回到家,客人小乔(化名)已在家等候她多时了。她也是来寻求解决非婚生子女落户难题的。4年前,从湖北省某乡镇来武汉打工且各自有家庭的一对男女青年,执意要为这份迟来的爱情留下一个结果。于是,薇薇(化名)诞生了。可薇薇出生后不久,父母二人分道扬镳,回归了各自家庭。生父将薇薇托付给了亲戚小乔,但薇薇一直无法落户。如今,薇薇已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因身份问题无法入园。小乔急得团团转,她的家庭是再婚家庭,双方都有孩子,无法通过收养渠道解决薇薇落户,她不想放弃一手带大的薇薇,于是前来咨询能否通过公证方式解决薇薇户口。
小乔走后,谢文敏无法入睡,打开电脑就撰写了《关于完善非婚生子女落户及权益保护的提案》,写完时,已是凌晨5点48分。
那年全国两会期间,该提案受到各家媒体的关注,谢文敏也因此上了热搜,其中一条视频的点击量达5000多万。
后来,多地明确了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享有公办教育资源,要求户籍与教育系统联动,禁止“因户拒学”。如2023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生育管理登记服务方法》取消生育登记中“已婚”的限制;2024年江苏省明确非婚生子女落户所需材料,非婚生子女落户已不再有往昔困境。
谈及此事,谢文敏坚定地说:“履职的价值,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沐浴法治阳光。”
参政议政: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社会关切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是谢文敏长期关注的领域。多年来,她深入各地实地调研考察托幼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谢文敏在调研中发现,当时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已经放开,但湖北仅有52%已婚女性愿意生育二孩。“高昂的育儿成本、缺失的托育服务和职场歧视是抑制生育意愿的三大主因。”在多个场合她听到年轻父母的叹息:“孩子没人带,辞职不现实,请保姆不放心。”这句简单的抱怨背后,折射出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巨大缺口。
2023年,谢文敏在武汉市汉阳区调研时发现,城市仅有不到5%的婴幼儿能进入正规托育机构,农村地区情况更为严峻。在一次社区座谈会上,一位二孩妈妈哽咽了:“产假结束后,我跑遍了附近的托育机构,要么收费太高,要么排队半年。只好让婆婆来帮忙,老人身体不好,孩子也缺乏科学的早期教育。我实在焦虑,不知道怎么办为好?”她的困境并非个例。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私营托育机构因缺乏规范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某地一家无证托育所发生婴幼儿摔伤事件后,家长们愤怒又无助:“我们不是不想选正规机构,而是根本找不到!”
为此,谢文敏于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呼吁政府加快构建“普惠、安全、优质”的托育服务网络。在提案中,她写道:“建议延长产假至6—12个月并设立强制男性育儿假;国家税务总局应以家庭为单位评估抚养负担,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税,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支出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将企业遵守各项女性就业和特殊保护政策的情况,纳入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征信系统,对为生育女职工提供特殊保护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加快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
现如今,已有多地政府在普惠托育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去基层调研时,谢文敏也感知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某街道的普惠托育中心收费仅为市场价的60%,并配备专业育婴师和营养师;某乡村通过“老幼共托”模式,让留守老人和婴幼儿在互助中共同受益。一位年轻父亲告诉谢文敏:“现在孩子有了托育所,我妻子就可以去上班了,家里的经济压力小多了。”
“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当年轻父母不再因‘无人带娃’而焦虑,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幼有所育、民有所安’。”谢文敏说。
谢文敏深知,政协委员不是“荣誉头衔”,而是责任在肩,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社会关切带到会上的具体行为。一件提案从调研到落实,凝聚着多方智慧;一条建议从提出到落地,体现着制度效能。当谢文敏看到提案落地后,新手妈妈可以重返职场、非婚生子女上学不再是难题,她更深切地体会到:参政议政的本质,是让每个群体的叹息都能被听见!
“文学与法律并不违和,二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且推动着社会进步!”谢文敏笑着又写下了一首新词——
雾锁平畴麦浪黄,绿影共浮光。
蝶穿深树,莺啼花径,雨过横塘。
一梦清浅江堤外,相思随歌长。
闲听蛙鼓,漫寻野趣,醉倚斜阳。(记者 徐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