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重庆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日前,重庆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围绕“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专题议政协商。
聆听完市政府副市长姜国杰所作的主题报告后,委员分组协商讨论拉开了帷幕——构建产业导向的科技创新培育路径、建立科技创新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与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策略、创新生态优化策略、推进绿色低碳与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聚焦5个分专题,委员们深入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热烈的协商氛围延续至大会发言。10名委员先后走上发言席,从前期调研的不同视角切入主题,各抒己见——
“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辛清泉常委代表民建市委会建议,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优化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强化领军链主、专精特新等企业协同发展机制,落实市区两级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落细新产品应用支持等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高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
近年来,重庆高校成果转化相关指标总体上处于西部前列、全国进位态势。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刘小康看来,仍需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机制。他建议,强化提质协同创新,整合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支持校企共建实体化转化基地,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机制,推动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
如何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促进产业链能级提升?田盈常委建议,进一步迭代升级“416”科技创新布局,针对汽车芯片、高端专用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引进培育专项“链主”企业、搭建小试/中试熟化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创新综合体。
“推动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阵地。”黄杰常委呼吁,设立重点园区与相关部门联动协同的“科技产业融合专项工作组”,强化合力推进;在园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围绕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洪敏常委建议,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标杆,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核心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大力推广“智能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服务”全链条一体化模式,支持建设行业级、区域级“产业大脑”,赋能中小企业。
委员们还从优化国有企业激励和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创投生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等方面建言献策。
从小组讨论到大会发言,全程听取委员意见建议的市级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致评价本次协商“干货满满”。委员们表示,将进一步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激发创新活力、聚焦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聚焦融合发展卡点堵点,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从“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机制创新、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激励政策、加强创新资本集聚等方面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