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当前正值毕业季。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各地政协持续献计出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编者
天津市政协——走好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有的毕业生投递千份简历得不到一个面试回应;有的企业在平台上发布招聘启示后,一个岗位万人投报。”
“毕业即失业,专业设置符合现实需求吗?”
……
围绕大学生就业遇到的难题,如何更好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近日,多位天津市政协委员提出,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机制,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民盟天津市委会调研组通过对天津和北京高校中600位往届和应届毕业生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就业指导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关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以部分高校“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为例,培训只是完成相应课时,实效性较差,缺少反馈。
“政府、高校、企业应加强合作,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在调研组看来,要共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职场适应等方面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和个人职业发展路径。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多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提供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务实有效;还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开展务实有效的就业能力培训十分重要。”调研组建议,明确毕业生培训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行业专家、企业HR、优秀校友等担任讲师,并建立有效的培训反馈机制。
如何破解供需错位难题?来自南开大学的万相见委员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市场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即部分行业岗位过剩与部分专业领域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加之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职业迭代加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服务方面,学科和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调整毕业生就业思路角度出发,积极和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为各个阶段学生提供深入、细致和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
针对部分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的“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刘洪斌委员提出,高校等部门要注重走访调研企业,加强“访企拓岗”行动,加强与企业互动,广泛收集行业企业的人才供求信息,编制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促进企事业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积极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及时更新、升级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加强数字经济、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经济业态相关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调整。通过实践赋能,助力学生顺利走好从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记者 张原 李宁馨)
福建省政协——让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好就业”
“5间面试亭”“专家咨询室”“AI辅助面试机”……在盛夏毕业季,走进闽江学院,宿舍区的就业驿站成了学生“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中心,通过校园网便可随时预约就业指导专家,享受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面试指导、简历修改、岗位推荐等服务。
据悉,目前福州市人社部门已与24所高校共建就业驿站、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以轻量化、场景化的方式走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全链条、全方位服务。
与此同时,福建全省通过扩岗补助、稳岗补贴、稳岗扩岗专项贷等“一揽子”政策,支持企业开发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带领1864家企业进校园,提供就业岗位3.1万个,各级人社部门举办面向毕业生群体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超760场,提供就业岗位超26万个。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更是重中之重。”今年初以来,福建省政协围绕“营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等课题开展调研,在深入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福你就业”零工市场、福州市医保基金中心以及部分企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时,调研组对破解“就业焦虑”、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很是关注。
在调研组看来,当前就业市场仍存在“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要从大环境上逐渐转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选择和期待,进而增强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建设就业友好型城市,真正促进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好就业”。
此外,福建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服务形式,通过福建直播带岗、就业夜市、地铁站招聘会、专项行动等多种方式,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起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73万人。
对此,不少省政协委员建议,要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特别是针对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的求职需求,开展政策落实、权益保护、困难帮扶等系列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同时,全面完善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以“真金白银”稳岗惠民,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省政协副主席黄海昆表示,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记者 王惠兵)
四川省政协——稳就业 保民生 促发展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加强税收金融支持、健全创业支持体系、优化创业服务保障4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支持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将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在逐条研读这些措施后,省政协常委、教育委员会主任郑学炳倍感振奋。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是3年来的最高值。数据背后,是四川全省上下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坚决扛起稳就业政治责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坚实步伐。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近年来,四川省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0万人。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去年,省政协就“在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了监督性视察。在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委员们对学校着力完善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支持体系、设立学生事务大厅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创立“管培医生”医学毕业生培训模式等多项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们还看到了该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大量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助力解决航空工业成飞等头部企业的技术与培训难题的斐然成效……扎实的调研为调研组成员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参与调研的委员们深受启发。
在今年省两会期间,郑学炳代表省政协教育界别以《多维发力 多方联动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题作大会发言,建议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动数字赋能实体经济,使更多职业序列、就业形态、工作岗位快速涌现;鼓励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与优势特色学科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或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导中小微企业以提供设施设备、定期派遣实训导师或提供实习岗位等形式参与产教融合联盟,推广县域产业园区与高校专业群精准对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和竞争力。
如何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周丹妮、童群、胡丹等省政协委员建议,建设招生与就业数据库,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发挥大数据在就业需求、精准对接、精细分类、精确反馈等方面的作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高校要主动上门与企业对接、与市场对接,丰富专场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就业岗位,推动毕业生和企业“双向奔赴”。
目前,四川正从稳住经营主体,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发力,千方百计确保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郭健)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搭建“双向奔赴”的坚实桥梁
近日,内蒙古河套学院校园内热闹非凡,巴彦淖尔市和各旗县政协“委员送岗‘就’等你来”第三场专场招聘会在此举行。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企业人才缺口,组织政协委员携岗入校,为青年学子与巴彦淖尔发展搭建起“双向奔赴”的坚实桥梁。
呼和浩特市政协连续3年开展就业招聘系列活动,今年的就业招聘活动采用“线下招聘会﹢线上直播带岗﹢政策咨询服务”的多元融合模式,吸引165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4400余个,线上“直播带岗”观看量突破3万人次。
……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期而至,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202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这为内蒙古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内蒙古积极开展“就业促进行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自治区各级政协也积极助力,推动大学生就业。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把杨蔚东、王春霞、张永强等委员提交的《关于落实“就业促进行动”助推我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提案》列入重点督办提案,开展调研,推动构建全区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基层政策性岗位等建议落地。
高校就业招聘会是毕业生市场化就业的主要渠道,针对招聘中出现的供需错位等问题,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会建议,由教育部门统筹主办、其他厅局配合组织招聘会,推动高校结合专业特点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专场招聘,并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自治区政协常委杜凤莲、自治区政协委员金武龙聚焦政策性岗位招考,建议取消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报考限制,将“择业期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并入社会考生范围。自治区政协委员白红梅建议,打造高校特色就业品牌,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就业促进机制。
相关厅局积极采纳委员建议,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组织开展“生涯教育第一课”“访企拓岗”和校园招聘等就业育人活动,举办自治区政策性岗位招聘考试模拟大赛等赛事,开拓市场化就业岗位,带动41所高校立项第三期就业育人项目478个。全面提升数字化就业服务能力,升级优化“内蒙古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制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内蒙古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对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组织就业见习,实施青年技能培训专项计划。
从政协委员们的“金点子”到厅局的“实举措”,市场化招聘的精准度持续提升,数字技术为就业插上翅膀,服务支撑有温度更有力度,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内蒙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李睿琦)
浙江台州市政协——打开就业门 拓宽就业路
随着各高校2025年毕业典礼陆续举行,一批青年学子从校园起航,开启人生新阶段。在浙江省台州市,宁波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访企扩岗”,精准对接台州产业需求,签订了一系列校地、校企合作协议,让毕业生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衔接。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台州市有制造业企业8.8万家,拥有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医化、智能模具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市政协将助力营商环境再提升、稳定经营主体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作为重要履职议题,聚焦加强政策协同性、稳岗扩岗培育就业增量持续发力,为扩大就业机会注入新动能。在政企协商会上,委员们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如在产业集聚的村社,建议建立就业服务中心,企业在订单多、业务忙时可以在那里刊登招聘信息,群众有更多“打零工”“干日结”的灵活就业机会;针对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扶企作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针对新就业群体新期盼,建议各方在就业服务、职业发展、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提供助力,让新就业群体更具幸福感与获得感。
协商会之后,市政协继续以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转化等方式鼓与呼,大力推动企业稳岗扩岗工作落地见效,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去年以来,台州在乡镇街道建设“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在村(社区)、产业园区等建设综合服务点,串珠成链,形成“一心多点、全域覆盖”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让就业服务下沉到村社。截至目前,已经建成站点168个,服务求职者9.3万余人次。台州小微金融政协委员会客厅设立了“委员助青创”项目为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助力完善金融服务。自助推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全市政协组织开展服务企业活动130场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60余个。
市政协每年都举办若干次青年企业家政协委员创业创新分享会;邀请企业家代表、法律专业人士走进“和合委员讲堂”专题授课;与台州学院创业创新学院签订“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合作协议,推荐委员担任学院“创业导师”,助力构建区域性创业生态系统,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从走村入企直接帮扶到助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市政协围绕稳就业履职尽责步履不停。近期,市政协通过更好开展委员情怀教育、深化“界别联系村企”、赋能“青年夜校”等,持续助推稳就业政策协同,为稳定经营主体、扩大就业机会凝聚最大共识、集聚最大合力。从传统制造业到数字经济新业态,稳岗扩岗的合力正在形成。
据了解,2024年,台州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同比增长5.4%,城镇调查失业率4.3%,为浙江全省最低城市;举办“智汇台州”全国高校巡回招聘216场,新引进大学生10.1万名。(记者 鲍蔓华)
河南许昌市政协——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供需精准度?近日,河南省许昌市政协围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召开专题协商会,共同探寻产教融合走向深入的现实路径。
前期,调研组深入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河南易和电器有限公司、许昌工商管理学校等学校、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前往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考察学习,从完善职普融通体制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要求不适配等问题。”市政协委员、许昌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贾晓红建议,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对接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将课堂设在工厂内,将工厂搬到课堂上,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紧贴产业发展趋势设置专业,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有之义。市政协委员、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李保茹说,要主动对接全市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需求与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结合许港产业带、中原电气谷、中原生命健康谷建设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行业需求。
“实施‘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万名职工读中职提技能’,累计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和企业技术能手4万余人。”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校长赵精武分享了职教惠农的办学模式,建议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师的交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以“良匠之师”托举“大国工匠”。
“人人皆可成才、个个尽展其才。”许昌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李黎希望建立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动态共享平台,推动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打通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副市长李朝锋现场回应委员关切,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他表示,将认真研究落实大家的意见建议,直面问题、增强信心,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机制,扭住项目、锐意改革,奋力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市政协主席刘保新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发展实际,对接先进经验,形成紧密对接许昌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改革方向,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记者 王有强 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