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察调研工作动态

让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可及可享——全国政协“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专题调研综述

2025-07-0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调研组走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瓮水街道河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6月9日至12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专题调研组赴贵州省开展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等地,走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长者食堂”等,了解当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出的务实举措,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谋良策、出实招。

系统抓 养老服务资源下沉

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有何特殊?简单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子女赡养,是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伴随着当前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大众对社区服务、专业照护需求的增多应运而生。实践中已出现“中心﹢站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以及“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等新型业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据了解,目前贵州全省共投入运营县级养老机构137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41个;全省投入运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1350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1010个。

花木葱茏掩映下,调研组走进贵阳市南明区幸福里长照之家,它是南明区首个公建民营的养老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长照之家提供医养融合、全龄全护的综合性养老服务,设置床位350张‌。

“是否开展了上门助餐、助洁等服务?”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纪南问道。

随后得到答案:这里还管理运营着附近18个嵌入社区的养老服务站点,上门服务老人家庭约500户。

“把养老相关的社会资源集成到社区附近,老人有信任感,不用离开熟悉的环境就能享受到日间照料、学习娱乐、上门服务等,这是‘养老不离家’的幸福。”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唐承沛感慨。

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养老服务站,“党的光辉照万家 社区食堂人人夸”的锦旗映入眼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告诉调研组,该养老服务站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养老机构,通过财政补贴一部分、对外盈利一部分、老人自费一部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低偿餐食和免费送餐服务,受到一致好评。

在86岁独居老人王奶奶的家中,调研组了解到金元社区还成立了“小棉袄”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经常走访慰问辖区高龄老人,陪同说话解闷。此外,社区网格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同志也会定期入户走访高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需求。

在走访的一个个养老服务站点中,有的是盘活了小区内闲置的公共房屋,有的是连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行业税收等优惠,有的是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交付使用……

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黔纲社区的长者食堂通过“村集体领办”试点运营,建立“财政资金补一点、集体经济添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食堂盈利让一点、老人家庭出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社区内280余位空巢老人享受到了高品质公益助餐和关爱服务。

调研组表示,养老工作涉及财政、民政、卫健、住建等多部门,需要坚持党委引领,加强统筹协调。如何下好为民服务“一盘棋”?调研组建议,要立足中国特色,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确部门分工和任务计划,加强综合协调,让各项政策制度目标一致、衔接配套,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在思南县思林乡敬老院,“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标识牌悬挂在院门旁边,现有63名特困人员入住在此安享幸福晚年。据了解,2023年思南县民政局向思林乡、大坝场镇两个乡镇敬老院投入福利彩票金270余万元实施了规范化改造建设项目。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介绍,2021年以来,贵州省下达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资金2.64亿元,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实施标准化改造等;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3亿元,支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等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军认为,养老工作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未来要不断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建议,养老领域财政预算支出明确一定的支出占比,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在‘两重’建设中围绕养老工作作出更多安排,增强前瞻性,管长远,积极回应民生所盼。”

张纪南表示,有了相关政策,要健全督促评价制度,抓好贯彻落实。从村委会(社区)到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落实情况纳入部门年度有关考核内容,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助力服务效能提升。

提质量 老年人有人管、管到位

2024年10月,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

助浴、助医、助急……让生活中的小事更方便、更舒心,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成色才会更足。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是一年收费120元的低偿上门保健服务(负责动态监测老人的血压、血糖指数等),以及低偿的上门助餐,日常助浴服务。”走进贵阳市白云区云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停在耳畔。居家智慧养老数字大屏上,该养老服务中心及下辖站点收到的老人跌倒报警、离床状态等信息通知一清二楚。

“护工人手充足吗?”“年龄分布如何?”调研组成员追问。

“正式的12名护工平均年龄约为48岁,年轻人偏少。”

“活力老人照顾‘老老人’是未来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有委员说道。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瓮水街道河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同样表示上门服务项目开展后,正式聘请的护理人员略有不足。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王贺胜建议,要采取外部引进、院校培育、技能培训等措施,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唐承沛呼吁,要进一步培育养老服务的经营主体,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把服务网‘织密’,推动解决突出问题。”

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增设公益性岗位,增加岗位补贴等,吸引更多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基层。同时,要善用人工智能服务老龄社会。

稳稳托起“夕阳红”,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一个都不能少。在贵州,养中办医、医中有养、医养签约协作等灵活多样的医养模式逐渐铺开。

走进贵阳市南明区福贵康护理院,护士站、内科门诊、抢救室等功能分区明显,“医养同楼”让不少老年人和家属的心里更踏实。“这样能够处理常见疾病和基础健康问题,有效减少转院的风险、时间和经济成本。”委员们纷纷表示肯定。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冉霞介绍,贵州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互联网﹢”、上门巡诊等方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为高龄、重病、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日前,《2025年贵州省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该行动正是为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为全省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的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

在农村,老龄化程度偏高,老年人居住分散,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购买力较低等是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在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敬老院,区域集中养老的医养融合工作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敬老院2021年引入养老机构参与运营,因当地一家二级专科医院拓展养老业务,双方便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一次以上健康体检、定期开展义诊、用药跟踪监督……全国政协常委、铜仁市副市长王飚表示,“医养签约协作,院民的生存寿命逐年提高。”

了解到该敬老院运行经费仍有缺口,委员们呼吁,“适度提高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护理费标准,减轻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自身负担。”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来自医疗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刘梅林格外留意床位安置、医疗配备和备餐用餐情况。

刘梅林表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诊疗服务要注意医疗安全,便民医疗支持措施及用药风险。诊疗服务需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和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对接合作。

关注到大多数养老餐费用减免补贴依据年龄划档,王宜建议,补贴之外,应适当考虑不同人群的饮食特点备餐。“有活力老人,也有失能老人,饮食需求不同。我们要减少做‘大菜’的思维,菜品制作更多地考虑面向的人群。”

“调”实情,“求”实效。在为期4天的调研中,委员们发挥自身所长,提出中肯建议,为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蓄势赋能。(文/图 记者 张佳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