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矿产资源(一)丨坚定不移走好矿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07-0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7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法律上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多年来,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保护性开采、矿区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等方面贡献了真知灼见。本期关注政协良言转化为实招、硬招带来的积极改变。

重庆大足区政协:为“世界锶都”建设注入新动能

曾经,大足锶矿因无序开采和加工问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区政协委员为此提交了不少关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呼吁尽快整合锶矿资源,推动绿色智慧化矿山建设。在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带领下,委员们还深入矿区就绿色矿山建设开展调研和专题协商,提出加快推进矿山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进程等建议。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政协建言,成立了区属国有企业足锶矿业集团,推进矿山资源整合,清理关闭老旧小矿山8座,并顺利投产天青石(锶矿)整合项目,形成一座锶矿年设计产能40万吨的矿山。

立足大足锶矿的开发利用,委员们继续聚焦锶产业高质量发展、锶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推进足锶集团锶矿产能项目建成投产和锶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区经济信息委扎实推进提案建议落实工作,编制了《大足区推进锶产业链优化提升工作方案》。为助推该项工作,廖文丽还率政协委员走进重庆红蝶锶业有限公司、足锶矿业集团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协商会,加力助推锶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区相关部门和区属国有企业充分吸纳政协意见建议,启动建设大足锶盐新材料产业园,成为全球首个以锶盐为主导的国家D级(较低安全风险等级)化工园区,为发展锶盐产业提供了平台保障。

6月5日,大足区政协组织委员们走进锶盐新材料产业园开展调研协商,助力园区破解发展瓶颈,推动锶盐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迈进。

委员们了解到,园区在规划布局上突出“以锶盐原材料为核心,拓展新材料综合利用、化工医药产业”的“1﹢2”产业集群,依托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锶矿资源储量,正加速向“中国优质锶原料供应中心”和“世界锶盐新材料生产基地”目标迈进。截至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元泰科技、重庆环锂、沃肯新材料等9个重点项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针对园区仍存在的土地整治滞后、能耗成本偏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委员们纷纷提出探索集中供能模式降低用电成本,引进锶铝合金、医药中间体等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推行“园区事园区办”改革,加强成渝地区化工产业协同等建议。

双桥经开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吸纳落实委员的意见建议,加快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锶盐与锂电回收、医药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为大足建设“世界锶都”注入新动能。(凌云 彭勇 黄亚)

 

河北保定市政协——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矿山生态修复,事关百姓福祉。作为曾经的矿业大市,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积极探索,先后与多家大型央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吸引国内大型矿山勘察设计单位和工程治理企业参与矿山修复治理,但矿山生态修复持续时间长、难度大、涉及面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

日前,保定市政协召开双月专题协商会,围绕促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协商议政,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商共谋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良策。

会前,市政协人资环委组织委员,深入有关县区开展调研,与有关部门、企业和界别群众代表进行交流。会上,委员们从不同角度为促进矿山生态修复把脉问诊,提出符合保定实际的“硬招”“实招”。

因矿施策、适地适树。市政协常委、保定筑邦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炫洁建议,依据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及表土资源,科学合理确定土地复垦方案,立足太行山野生乡土岩生植物特性,结合安国中医药发展优势,优先选用本地药用、油用、饲用等经济类植物进行矿山生态修复,通过一产支撑、二产加工,实现三产“借景”,促进矿山绿地运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修复工程完工后将面临如何改善山体景观、巩固修复成效及助力周边城乡发展?市政协常委、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泽建议,推广新能源,打造环山绿色低碳示范区和技术创新高地,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驻保高校及长城、风帆、天威等创新型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全市碳中和产业发展增添动能。

矿山生态修复所需大量资金从哪里来?市政协委员、保定市岐黄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宝林建议,拓宽生态修复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支持和碳汇交易等机制政策,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的回报路径,吸引有技术、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参与。

市政协委员、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机械系主任孙振铎建议,多部门协同,加强顶层设计,把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污染防治、产业转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融合,尤其与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有机融合,实现空间再造、生态再造、产业再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市政协委员、易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冯国丽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管控和引领,植入新业态,促进废弃矿山转型发展,“一矿一策”制定矿山修复与投融资模式专项方案,实行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循序推进。

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公安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积极互动交流,对委员的意见建议进行针对性回应,表示将认真研究借鉴,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争创保定矿山整治修复工作新局面。(记者 高新国 通讯员 孙献光)

 

江西省萍乡市政协——百年老工矿城市求新求变

以煤立市、因工兴市的萍乡,是江南重要的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基地。作为百年老工矿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现实压力。年初,市政协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作为2025年度6个重点协商议题之一和重点提案督办的重点课题。

课题组深入各县区考察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组织多场座谈会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与矿山改造的民营企业代表广泛协商。经过近3个月的深入调研、广泛协商,形成了专题民主监督报告,从强化领导、源头管控、精准施策、统筹规划、融合发展等10个方面提出建议。

“调研足迹遍布全市重点治理区域,用‘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生动诠释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真理力量。”夏芳芳委员参与了课题调研,她有信心“所提建议为废弃矿山的‘凤凰涅槃’描绘了充满希望的图景。”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的土地资源再利用,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供给要素。“废弃矿山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城市发展潜力的巨大制约因素。”陈庆华委员建议,充分利用废弃矿山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恒温性、隔热性等优势,充分发挥其在能源存储、旅游开发、仓储物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为下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和行动指南。”副市长胡振燕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后表示,各县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分析、充分吸纳,扛牢工作责任,抓好问题销号,将此次民主监督成果转化为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力举措和实际成效。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市政协主席聂晓葵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持续关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在加强民主监督上深化政治共识,提高民主监督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美丽萍乡,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萍乡凝聚更多社会共识,营造更好舆论氛围。(钟丽川 王婕 王磊)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协——唤醒“沉睡”的资源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之一。自1957年复产以来,累计生产优质铁矿石近2亿吨,为我国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采掘剥离,石碌铁矿现储存尾矿渣石约3亿吨,存量占海南省尾矿渣石总量的90%以上。

如何保护和开发尾矿渣石、铁尾矿资源?昌江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通过大量走访、调研、请教相关部门和专家,为这批“沉睡”的矿产资源再利用谋良策。

调研组发现,海钢集团、海南矿业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尾矿渣石固废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进行研发,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和配套设施建设,为规模化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昌江县坚持以龙头企业引领、重点项目带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尾矿渣石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培育了海南绿华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智欣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海南联建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随着一批尾矿渣石固废综合利用项目陆续建成或进入试生产。2024年共处理尾矿渣石1500余万吨,实现产值约6.9亿元,带动600余人就业。

调研组从推动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加强政策扶持,支持、引导、督促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海钢集团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产业园以及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研究基地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固废回收区土地性质,研究建设皮带廊道,降低运输成本,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建议。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了县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昌江黎族自治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专项规划》中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发展定位等,基地建设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和项目牵引等综合措施,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

如今,尾矿渣石、铁尾矿的利用量由原来的586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产值由3300万元增加到6.9亿元。海南矿业公司实施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铁精矿品位将从原来的62.5%提高到65%以上,铁金属回收率由60%提高至85%,做到“无尾矿排放”,推动铁矿石开采生产的绿色转型,实现矿产废渣等固废充分利用。(记者 陈启杰 通讯员 吴永能)

 

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政协——守住“晶”彩未来

“水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保护好它既是对生态环境的负责,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活路。”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政协委员、东海县高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在该县的一次资源保护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说。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东海县政协24年来坚守水晶矿产资源保护的初心。

东海县水晶储量约30万吨,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20世纪后期,随着该县水晶产业规模壮大,分散采掘的模式给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2001年,县政府出台《关于禁止非法开采(水晶)资源的通知》。24年间,县政协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守护资源保护的“晶”彩之路。

面对早期的资源浪费问题,2007年,时任县政协委员、县熔融石英商会会长吴建斌提出:“停留在卖原石的阶段,终究会坐吃山空。”随后,在县政协的推动下,该县打出“政策组合拳”:面向全国招标硅产业发展规划,单独设立硅产业局;搭建东海硅产业科创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今,科创中心已助力企业组建1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获批730余项发明专利。

县政协围绕水晶及相关硅产业,积极助力产业升级转型。助推2024年出台的《连云港硅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了东海县集群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县政协还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推动水晶产品的销售。2024年以来,得益于当地跨境电商监管仓建设和报关模式的打通,快递从东海发出,3—5天即可送达欧美各地,水晶跨境电商贸易额迈上了50亿元台阶。“这一销售模式的创新,使东海水晶产业在不依赖大量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增长。通过电商平台,东海的水晶产品走向世界,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水晶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县政协委员、县水晶产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曹雪说。

此外,县政协建议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今,6000余名东海人组成的“海外淘晶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每年4万吨水晶原石经东海工匠雕琢后销往全球。县政协推动成立的“晶贸通跨境电商平台”,解决了1.8万家水晶网店的物流、报关等难题,年电商交易额达260亿元,35万件水晶制品每天从东海发往世界。“通过全球资源统筹,倒逼走创新路,构建了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县政协经科委主任陈文辉说。

24载春秋,县政协用持续的建言与监督,见证了“世界水晶之都”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蜕变。正如县政协主席孔繁清所说:“守护水晶资源,不仅是守住一方水土,更是守住产业迭代的‘晶’彩未来。”(通讯员 杨怀周 陈树军 记者 江迪)

 

浙江湖州长兴县政协——激活生态价值 助力绿色发展

青山环抱间,走过错落的厂房,蓝宝石般的镜面撞进眼帘,蓝湛·旷野休闲旅游露营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废弃矿坑之一——“老虎洞”,近期即将竣工。

李家巷镇是浙皖地区重要的石灰石产区,因矿产资源丰富而得名“石头城”。矿山开发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却在青山间留下满目疮痍。21世纪初,李家巷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环境整治,关停矿山、征拆厂房,将腾出的矿区土地打造成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新载体。

产业转型成效初显,荒山复绿却是个长期工作,李家巷镇范围内现有废弃矿山10个,占地面积约2500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遗留了大量环境疤痕,植被破坏、山体裸露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长兴县政协将“生态修复﹢文旅开发”作为重点履职方向,组织李家巷镇委员履职小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多次深入调研,基于李家巷镇丰富的物产文化资源,决定探求一条文旅产业反哺生态重塑的新路。

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判,在县政协建议下,李家巷镇依托山体造型与原生植被,针对老虎洞矿坑开展了生态修复,通过在修复裸露岩层的基础上铺设生态步道,植入露营树屋、游船码头等体验项目,将这片百亩工业遗址打造成了充满野趣的旅游新地标。

李家巷镇矿山山体毗邻吴兴区,长兴县和吴兴区的政协委员们围绕资源系统开发和利用,提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融合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工作,以文旅项目为载体,让矿山焕发新生。

“镇内文旅项目联动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在协商成果的基础上,县政协委员史志钢提出了建立“环弁山文旅圈”的建议,围绕“矿山﹢”理念,合理利用矿山开采地形,将“矿山复绿”工程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县政协委员臧伟红认为,李家巷镇文化遗产丰富,要注重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围绕药师文化、草药文化推出禅修养生项目,围绕诗词文化推出游学活动,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

相关建议得到当地宣传部、文广旅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高度重视和采纳落实。目前,李家巷镇现有的文旅项目串点成线,同时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招引新项目重塑空间、共建生态,打造集矿山研学、科学教育、休闲探险、旅游观光、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矿山生态园。

“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变‘被动治理’为‘主动转型’。”县政协副主席乔旭峰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绿色开发—生态修复—价值转化”的全链条路径,持续做好矿产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后半篇文章”,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价值释放中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通讯员 吴佳菁 记者 鲍蔓华)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