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蒋建国委员:“老幼”体系最关情

2025-07-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切实保障、不断改善、大力发展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逐步来临和少子化现象逐步呈现,“一老一幼”问题成为民生之重乃至重中之重。“一老一幼”恰似社会发展天平的两端,一头承载着“为霞尚满天”的夕阳余晖,一头闪耀着“才露尖尖角”的朝阳希望,而且两头都关系着青年这个“八九点钟的太阳”辉煌岁月。这既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老人和儿童,反复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他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他走到哪里,就把这些真诚祝福和殷切嘱托送到那里的干部群众心里。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制度安排,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近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在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精神,多渠道扩大“一老一幼”服务场地设施、人力资源、资金经费供给,切实打造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运营可持续的普惠服务体系。

一是解决事业在哪里办的问题。根据可及性原则,“一老一幼”普惠服务要尽可能送到群众身边,发展到群众的家门口。应从法律法规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入手,定向定点定时,逐步建设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城乡社区现有公共场地设施资源,打造“小而美”的主场所主阵地,切忌兴建所谓“大而美”的中心之类场地设施。一些非必要或缺条件固定建场开办的服务,用流动服务方式加以补充。

二是解决人力从哪里来的问题。事要有人办,人要有事做。应优化城乡社区党政组织机构职能,重点担负起“一老一幼”普惠服务之责。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岗位认定,建立激励机制,把大批高素质人力资源吸引到“老吾老”“幼吾幼”和“老人老”“幼人幼”的社会服务中来。

三是解决资金由哪出的问题。“有柴无米,烧穿锅底”。许多经验表明,一些民生事业只靠政府投入是难负其重、难以为继的,而是要在政府主导下,组织和动员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居民自负和公益慈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增加源头活水,才能确保源源不断。还应在公益事业中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促进公益事业、经济产业、社会就业、服务行业、集体家业共同兴旺。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蒋建国)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