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要闻

激活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全国政协“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考察调研侧记

2025-07-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文化赋予旅游深刻的内涵和独特魅力,旅游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具有融合的天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如何?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在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好做法?6月14日至18日,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考察团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及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围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赴云南开展考察调研。

5天时间里,考察团赴昆明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地,深入考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结合生态文明和特色产业优势,与文化和旅游相关企业、工作者、民族村寨基层干部群众等面对面交流,实地感受云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成效,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真言、献良策。

多方联动 激活共富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放眼望去,花卉交易大厅人潮涌动,游客们挑选鲜花,孩子们头顶花环,一幅花美、人美、生活更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这里被称作来滇游客的最后一站,人们来滇旅游后大都来这里选购鲜花快递给亲朋好友。”斗南花卉市场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在云南,“鲜花经济”美丽绽放。除鲜切花,斗南花卉市场现有花卉关联商户1170余户,年交易额超40亿元。此外,昆明市呈贡区以花卉产业为抓手,打造了“有一种叫斗南的浪漫”,带动旅游人数大幅增长。

“政府、企业、农户多方联动,促进了斗南花卉市场产业链不断完善,‘云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一美丽产业就是‘幸福产业’啊!”全国政协委员、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杨方感慨道。

“保护生态家园,严禁乱砍滥伐。”“村寨建设统一规划,搬迁拆迁、拆旧翻新须经小组批准,不准擅自动工。”……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恩村曼拉村民小组,村规民约“曼拉十条”令考察团眼前一亮。

“过去人畜共居、污水横流。”村民小组长岩温龙介绍,曼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改善环境、建设家园。

如今,曼拉村已是庭院错落、青瓦白墙、花团锦簇,乡村旅游随之兴起。“游客来体验傣家美食和农耕文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岩温龙欣喜地说。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了基层治理和移风易俗,带动了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委员们表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不断出台政策指引,广泛开展生动实践。但文化内涵的多层次性和旅游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文旅融合探索难度不小。

委员们认为,需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多方联动,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带动特色产业和产品高质量发展,同步改善生态旅居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以旅彰文 推动文化繁荣

旅游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穿过盘山公路,云开雾散间,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展现在考察团眼前。登高远眺,5片苍翠宏大的古茶林与9个若隐若现的传统村落相映成趣。

“布朗族民居屋脊上都有一芽两叶的装饰。”步入翁基古寨,讲解员熊登奎指着布朗族干栏式木屋,讲述古老村寨的坚守。她还特别介绍了“茶柬”:“芭蕉叶包上一小包茶叶和两支蜡烛,再用竹篾捆扎,受邀之人定会接受这份厚谊,热情前往。”

委员们被多彩的茶文化深深吸引。“茶和中医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张勉之看来,茶文化不仅给景迈山带来了恬静、安逸、和谐的乡村生活,茶文旅也有大文章可做。“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不同的茶叶品种和饮茶习惯又对人体的健康与养生有重要作用。‘茶文化﹢康养﹢旅游’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张勉之说。

“要深入挖掘茶文化,讲好茶文化故事。”

“要借力新媒体渠道,扩大普洱茶的品牌效应。”

……

委员们有感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纷纷贡献“金点子”。

视线转向西双版纳傣族园。非遗展示街上,傣族造纸、慢轮制陶、象脚鼓制作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既可选购精品,更能沉浸体验。

在丽江,“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居民是流动的风景,东巴纸制作体验吸引众多游客。考察团看到,旅游增收正有力反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有26个民族,被誉为世界“民族文化活化石”“民族文化基因库”。一直扎根云南潜心创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宗庸卓玛感慨道:“云南民族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旅融合发展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让更多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知文化神韵、发展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又要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等,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跨界融合 释放发展活力

文旅融合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跳舞草随声波起舞”“棕榈蜡是植物的‘防晒霜’”……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讲解员妙趣横生的讲解,让委员们直呼“涨知识”。据介绍,这座由奇花异木构成的植物王国,依托生态优势,开发了集文化感知、森林探险、科普研学等于一体文旅项目,科普收入已能反哺科研工作。

2023年景迈山申遗成功,打开了“遗产﹢旅游”的无限可能,沉浸式深度文化体验游蓬勃兴起。考察团看到,在布朗公主茶作坊,游客在老茶人指导下杀青、揉捻,体验茶叶的蜕变;古茶林中,专业向导带领游客辨识伴生植物,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近年来,云南省文旅融合不断“跨界”:文艺演出和旅游深度融合——云南省博物馆推出“登月奇旅”数字文创和“云博剧场”演艺文创;交通和旅游融合——云南在全国首创推出“坐着火车游云南”省内环线旅游列车;体育和旅游融合——加快大理、丽江、怒江、迪庆建设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

持续增长且品质升级的市场需求,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委员们表示,要聚焦不同需求,创新升级产品和服务。还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鼓励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可以通过健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机制,增加文创产品的供给,丰富消费者体验。比如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以调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单位创新创造活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说。“还可以拓宽博物馆等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杨方建议,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例如将建水紫陶、大理扎染等非遗技艺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

立足国际 让云南走向世界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

“刚结束老挝旅行,一路乘火车过来玩!”在翁基古寨,考察团偶遇的这位游客,正是中老铁路让“双城记”变“同城游”的生动写照。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后,“游云南 逛老挝”走亲戚式来往,成为两国民众的生活日常。

滇池碧波荡漾,白鹭栖息水草间,游客在沉水廊道驻足观赏……在昆明市宝丰半岛湿地,考察团看到滇池水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生物多样性永久性成果展示点,这里曾向世界展现“彩云之南”的丰饶,如今更是展示云南风貌、中国风采的重要窗口。

2025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考察,点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温暖了百万咖农的心!我们要努力让云南咖啡走向世界!”普洱爱伲庄园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辉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多彩的民族文化、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与区位优势,赋予云南走向世界的充足底气。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云南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52.46万人次,同比增长89.7%。委员们一致认为,需进一步利用好资源优势,拓展云南文旅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文化旅游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培育专门的国际化文旅人才。”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看来,云南有不少景区发展国际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通过加强与重点专业院校的合作,以政策为支撑、人才为引领,助力云南走向世界。

“要拓展国际营销,增强国际竞争力。”张连起建议,云南可依托中老铁路枢纽优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推广“滇西世界遗产走廊”线路,通过“精细化管控﹢科技赋能﹢跨界联动”三轨并行,从“流量驱动”到“质量驱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可持续文旅模式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戴斌认为,基于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云南可以面向东南亚深挖客源,围绕国际旅游、边境旅游深入整合资源,打造经典旅游线路。

“还可以加强规划设计,通过打造文旅融合高端景区和特色村寨,举办国际会议、国际体育赛事等,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委员们表示。

5天密集的考察调研,考察团步履不停、思考不止,欣喜看到文旅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 吕婉莹)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