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向绿而行 筑牢北疆生态屏障——访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科协原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赵吉

2025-06-1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近年来,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正经历着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的治沙实践不仅关乎当地民生福祉,更对全国乃至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为了解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与干旱领域的实践经验、现实挑战与未来规划,在6月17日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科协原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赵吉。

治沙的严峻挑战与显著成效

“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1/2和1/3以上,防治荒漠化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赵吉开门见山地指出内蒙古面临的生态困境。多年来,内蒙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赵吉介绍,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的持续推进,内蒙古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7%提高到2023年的2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例如,曾经荒芜的毛乌素沙地,如今在当地人民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80%的区域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家园”的蜕变;库布其沙漠治理更是成为全球治沙典范,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当下,全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召,防沙治沙“大会战”正在内蒙古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科技赋能荒漠化防治新路径

在赵吉看来,科技是破解荒漠化防治难题的关键钥匙。“内蒙古充分调动区内外创新平台和专业智慧力量,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为荒漠化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他举例道,在耐旱植物培育方面,科研团队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一批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沙棘、柠条、花棒等优质苗木。这些苗木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固沙能力强,因地制宜结合人工造灌与机械种草等生态技术,在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上,内蒙古引进和研发了滴灌、喷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水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在阿拉善等地的灌木林种植区,通过精准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40%以上,初步缓解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赵吉表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让荒漠化防治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构建防治荒漠化的社会合力

“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赵吉强调,内蒙古积极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荒漠化的良好氛围。政府层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荒漠化防治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则通过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一些企业在沙漠地区人工种植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增绿、增收与增能同步实现,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

近年来,公众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越来越高。“我们组织科普工作队深入基层,向农牧民传授科学治沙知识和实用技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赵吉介绍,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投身到植树种草、防沙治沙的行动中,成为防治荒漠化的基础力量。

此外,内蒙古还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省区共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形成荒漠化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防沙治沙经验,为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贡献“内蒙古智慧”。

扎实推进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

“防治荒漠化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谈及未来设想,赵吉表示,内蒙古将继续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北疆大地实现美丽与发展合一。“我们要强化荒漠化防治应用基础研究,深入探索荒漠化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广应用更多先进适用的治沙技术和模式。”

作为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智慧北疆”协商议政平台首期专题“助力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专家组长,赵吉正在防沙治沙一线实地调研,和无数治沙人一起,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记者 高志民)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