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杨松委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5-05-2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基于我国国情部署了系列管长远、管全局的发展举措,系列举措既注重进一步提升农村物质生活条件,也注重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虽然农村群众的吃穿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相协调的矛盾却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地区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近年来在农村群众住房条件、交通出行、收入水平、人居环境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关注和投入较多,但在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待进一步提高,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作用有限,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没有常态长效开展。三是农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还需加强,部分群众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不良风气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比如,人情攀比、天价彩礼、滥办酒席、红白事铺张浪费等。四是低俗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农村群众重要的业余消遣方式,但部分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正确引导,无法对短视频传播的谣言和不良信息进行辨别,庸俗、浮夸、炫富、伪科学等不良价值观的视频内容极大影响农村群众朴素的价值观念。

因此,建设农业强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须一起抓,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设好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村由表及里、内外兼具的全面提升。

加强政策引领支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上,要始终坚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农村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督促各级提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树立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同时,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

拓宽文化供给渠道。一方面,要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来源,注重培育乡村本土文化能人,扶持建设乡村文化队伍,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文体活动,打造更多“村”字号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自给能力,切实增强农村群众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另一方面,要优化和丰富“文化下乡”方式,鼓励引导文艺、教育、体育等各界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同时要更注重教育引导,用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好党中央各项农村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农村群众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移风易俗不是一时之功,必须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搭建群众广泛参与平台,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同时,重点将“法治”“德治”“自治”充分融合,坚持在法律的框架下民事民办、民事民治,推广模范评选、红黑榜、积分制等有益做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营造农村清朗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平台监管,持续开展网络环境整治,督促平台加强内容审核把关,杜绝不良内容的广泛传播,及时采取限流、关停等措施,让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成为主流。同时,鼓励和培育一批正能量、符合主旋律的农村自媒体创作者,引导他们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杨松)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