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效率和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力。当前,新技术不断涌现,必须依靠创新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各地政协发挥专长优势,踊跃建言献策,助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编者
天津市政协助力打造科创高地——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近日,2024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正式揭晓。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动物疫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构建起国际领先的自主技术体系,累计服务34.58亿羽(头)份畜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增收23.57亿元,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典范。
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具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区位、港口、科教、政策等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生物医药是天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密集、科研人才聚集、产业前景广阔。
问计于企业、问需于企业。市政协主席王常松日前带队深入天津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调研,走进生产车间、实验室,实地了解药物临床试验、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情况,与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听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等情况介绍,为企业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业务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言。
市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时提出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围绕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精准履职,将“加快推进北京科技研发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列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市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科教委牵头的各项调研方案。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王常松要求各调研组从龙头企业具体需求入手,分析一类企业、总结一类规律、提出一类建议,找准北京科技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的方向和路径,助推天津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如何更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用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势,推动北京科技研发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促进天津产业发展主题,市政协组织委员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助推天津产业做大做强贡献力量。
“企业要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药物研发生产力度,积极布局创新业务。”调研中,王常松建议天津港保税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在生产基地建设、临床试验、审评审批、上市使用、流通运输等方面加强支持服务,为企业在天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市政协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深入调研协商,从企业需求入手,倾听企业诉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使各项政策和服务更加契合企业发展需要。同时,各课题组边调研边起草调研报告,随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信息专报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抢抓时机促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努力为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记者 张原 李宁馨)
河北省政协委员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快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河北省政协委员从加大科技攻关、打造科创平台、提升转化服务、强化资金人力支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张洁委员说,要加强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质量科技供给。她建议,聚焦当地重点产业,梳理技术需求清单,组织实施一批科技专项,由科技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联合外地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力争打造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苏艳华委员认为,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平台资源集聚作用,加强专注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建设。”苏艳华建议,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平台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实现资源融通、政策贯通、条件共享、成果互认,避免项目重复研究、资金重复投入。
在高霄委员看来,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必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他建议,鼓励建立或引进更多、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可通过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以产业战略联盟、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为载体,开展项目展示、创业辅导、投资洽谈、企业对接等科技创新服务。
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是根本。李刚委员表示,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精准程度、可执行力对能否引进、留住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很大影响。他建议,构建全面支持创新创造的人才政策体系,打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组合拳”,提供诸如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等保障措施,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生活成本。在职业发展方面,对作出突出贡献并长期坚守一线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出台可以达到高技能领军人才预期的奖励政策。
“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财政资金既要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也要有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周晓辉委员建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以提升创新效能为目标,把见效早、发展好、卡位高、扶持小作为支出方向,把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抢占颠覆性技术制高点和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添动力作为支持重点。(记者 高新国)
江苏常州市政协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250亿元,上市企业突破100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过去一年,追“新”成为江苏省常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闪耀的数字背后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步履。
“作为理想汽车核心生产基地,常州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研发—动力和底盘系统集成—整车生产制造’全链路布局,预计到2026年,我们将有70%关键零部件能实现近地化布局和供应。”常州市武进区政协委员、理想汽车制造负责人李斌颇有信心地介绍。
新能源赛道是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11月,全省首个“国字号”氢能科创平台——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在常州氢湾筹建。
“发力氢能赛道,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势在必行,其中也离不开政协的助力。”市政协常委、市科技局副局长白冰天说。去年以来,市政协围绕“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提出聚焦从1到10的技术转化应用创新、加快打造一批“国字号”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建议;围绕科技成果转化、“1028”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等开展对口协商;立足合成生物等深入调研协商,让新兴产业在不断“出新”中迸发力量。
如何让传统制造业优势踏上向“数”融合浪潮,让实体经济走上“信息高速路”?今年,市政协将“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为常委会会议协商课题,深入40余家本土企业实地调研,与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数据局、人才科创集团、数据集团等12单位座谈交流,助力以“智改数转网联”打造“智造”新名片。上个月,市政协工商联界别活动组联合大数据产业园就“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开展对口协商,企业家代表围绕“数实融合,让算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数字人才引进与培养”“具身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等内容积极建言。
向“新”而进,以“新”求变。3月20日,常州召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进产教融合、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高层次人才等内容畅所欲言,并结合实际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意见建议。市委书记王剑锋认真听取发言并与大家互动交流,他指出,要将实体经济作为融合的落脚点,将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融合的基础,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融合的关键,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融合的途径,更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讯员 郭婷婷 记者 江迪)
重庆南岸区政协助力汇聚创新发展动能——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新兴产业较少,企业创新创造动力不足,产业链仍面临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不断提高……”近日,重庆市南岸区政协主席会议围绕“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展专题协商。会上,区科技局负责人首先“自曝”发展中的短板,诚请政协把脉支招,聚力打造绿色低碳科创高地。
当前,南岸区正紧紧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南岸区政协曾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展深入调研,并举行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
如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委员们建议,坚持数字赋能优质传统制造业,探索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园区,完善资金链和人才链,进一步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规划、科研攻关和产研协同方面统筹谋划,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支持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按照新型政企协同创新机制,提前布局未来新质生产力产业。
今年,区政协再次聚焦于此,组织相关专家委员成立课题组深入企业调研,与社会各界广泛交流,摸清实情、对症下药。
“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钱伟弘委员代表课题组建议,强化“双链”协同,布局科技力量,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布局不足、缺乏高能级创新平台。”樊自甫委员提出,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和政府推动“两个作用”,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统筹好各方资源,汇聚起各方力量,推动科技资源和力量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
脑机接口产业是新兴前沿科技,但目前南岸区在支持该产业发展时还存在信息分散、协作不足等问题。特邀专家张海峰认为,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与联合工作小组,加强信息共享;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搭建产业上下游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涵盖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的集成式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当前,AI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进入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动能。如何让AI大模型更好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石玮琳委员建议,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计划,在重点行业领域遴选标杆场景,鼓励企业、平台、机构联动推进技术攻关。
区政协主席梅泽波表示,要持续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以机制为保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汇聚创新发展动能。(记者 凌云 通讯员 方莉)
杭州滨江区政协精准助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近日,在杭州市滨江区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一场人工智能主题沙龙正在对话未来。政协委员、企业家、行业专家积极探讨AI赋能行业的巨大潜力,展望智能体技术的应用前景,为科技创新发展出点子、谋良策。这是滨江区政协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履职缩影,也是身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政协制度优势的应有之义。
早在2022年,滨江区政协就围绕高新区(滨江)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重点布局处于风口期的“元宇宙”、关隘期的“生物医药”、增长期的“智能机器人”、曙光期的“极弱磁”等建议。2024年,区政协专门就如何率先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再次开展调研,从“试点﹢特点”“技术﹢场景”“人才﹢机制”“资本﹢基金”“地标﹢坐标”等5方面提出15条具体建议。
如今,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加速上新,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如火如荼,首个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研究平台率先布局,《杭州高新区(滨江)打造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发布,区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新增支持具身智能未来产业相关条款……高新区(滨江)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零磁医疗装备、新型储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政协履职成果正加速助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赛道,依托“中国数谷”,高新区(滨江)已探索构建数据交易场所、“数据发票”、数联网和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三数一链”基础设施体系,落地全国首批跨境交流专用通道,为全国数据要素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而这背后,也离不开滨江区政协的持续建言和助力。
区政协经科委走访调研相关企业,形成《关于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全力争创“中国数谷”的建议》的调研报告,有力推动“中国数谷”启动建设。区政协各专委会、界别和委员围绕“中国数谷”建设,提交了近50件提案和大会发言,从不同切入点精准助力。如《以打造全国产业数据高地为核心,推进“中国数谷”建设》重点提案中的相关建议纳入到《关于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中,建设“中国数谷”展厅、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建议已被采纳落实。
今年1月,高新区(滨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正式发布《关于建设创新滨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响应党委号召,滨江区政协将系统提升全区高水平开放能级、加快“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情况“回头看”“拥抱AI新时代,聚力青春国际滨”活动周等列入2025年履职计划,以政协之力助力高新区(滨江)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通讯员 颜利飞 记者 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