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建言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广大民盟、民进成员和教育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教育领域部分民主党派全国政协委员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记在心头,落实在工作中,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版近期刊发他们的思考和建言。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姜亚军:发挥党派人才优势 为教育强国建设释放智力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民革党员和全国政协委员,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我们要牢记使命、奋进担当,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我们要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我自己所从事的外语教育学领域,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整合各类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铸魂育人“主动仗”。
我们要瞄准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对世界各国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性影响日渐显现,进而对传统教育范式和教育生态产生始料未及的冲击。我们要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使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外语类专业的发展而言,以我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为目标,认真思考“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命题。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不仅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国际传播、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等关键领域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应把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和国民的国际视野作为长期目标。
我们要发挥自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刻认识各级民革组织和民革党员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肩负的责任和应有的担当。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主委鲁修禄:将嘱托转化为行动 让民进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民进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与委员共商国是,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教育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要求,为民主党派界委员参政议政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
马叙伦、周建人、林汉达、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先贤,既是教育家更是爱国民主运动的先驱。“尊师重教”是民进的优良传统,教育是民进建言献策的主阵地。近年来广东民进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引导支持教育界会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投身教育强国事业;我们围绕“新工科教育”“教育均衡发展”“培养青少年工科意识和动手能力”“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我们通过实施“尊师重教一元钱”“百位名师结对”“开明支教·校校结对”“开明阅读”“高考备考交流”“上思瑶族女生班”等具体项目,十年如一日帮扶粤东西北、贵州金沙和安龙、甘肃陇南、广西上思等地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广东民进广大教育界会员爱岗敬业、胸怀大局,在教育岗位上倾力奉献,积极参与支教助学、社会办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从去年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全会联组会上的殷殷嘱托,我们深切感受到,新征程上教育强国“施工图”已经绘就,教育强国建设正高位推进、蓄势突破,唯有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画好最大同心圆,才能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好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全国两会结束后,民进广东省委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活动,激励会员为教育强省建设双岗建功,把殷殷教诲转化为倾情履职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4月25日,民进中央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围绕“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等议题,宣传广东基础教育改革的好经验和案例;继续围绕“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理工科高校布局和分类改革”“加大领先全国的理工大学和学科的建设力度”等课题积极建言献策,开展形式更多样的教育帮扶……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建言履职,积极投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民进力量。要传承民进“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强化自身建设、建强人才队伍,积极培养更多名师、名校长,组织引导教育界会员耕耘教育、立德树人、双岗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把民进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坚守薪火相传!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于春水:立足界别优势积极建言 发挥教育先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作为一名农工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和人才成长的摇篮。
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教育同样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着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好医生。
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医学院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将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的学校管理体系,主动对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要发挥教育先导作用,强化医学人才自主培养。我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通过教育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通过医教融合、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推动基础医学和医学交叉学科取得突破,积极打造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要积极建言资政,促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农工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我还将立足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强化医学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葛桂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培养跨学科新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瞻远瞩与殷切希望,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
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优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与跨文化传播新质人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影响越来越重,这既是颠覆性、创新性的,促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前列的难得机遇,也带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交流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国内高校作为培养“人工智能﹢”跨学科跨文化传播人才的中坚力量与主要阵地,近年来一直在专业设置、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创新赛事等领域积极探索。要充分抓住数字化契机,发挥我国的独特优势,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比如,我们要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产业”深度融合。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开设AI伦理、基础算法、跨学科应用案例及不同领域最新进展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科学应对智能时代。借助大模型,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苏格拉底式”人机学习新范式,以对话、提问法,引导学生强化批判思维,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积蓄能量。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人文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与教师,我更要立足本职工作,弘扬与践行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牢记育人使命,强化价值引领,铸造学生的精神之魂,不断深化文明互鉴,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才能从多维度、多举措更有效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国际影响力。只有站在世界舞台上以开放的姿态赓续传统文脉,才能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新时代国际传播应突破传统思维,完成从“向世界说明中国”到“向世界阐释世界”的转型,展示中外文化融合的优势,借此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与对话。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国际传播规律的角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够为世界所认同的跨文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