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兰臻在漳州市实验小学为五年级的学生上思政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兰臻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202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3年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劳动节当天的清晨6点,暮春的阳光刚刚攀上窗台,兰臻选择与往常工作日一样,早早起床。沾着泥土的芳香,她利落地套上深灰色工作手套,娴熟地用着园艺剪、小铲子等工具,在自家阳台的花丛间忙碌起来。
兰臻很喜欢花,也很擅长养花。对于“园丁”这份工作,她总是很在行。就在几天前,这双雕琢花草的手,曾因兰臻的另一个“园丁”身份,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辉奖章。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从17岁步入工作岗位至今,兰臻在“园丁”的身份下坚守,培育着会开花的生命,浇灌着会思想的灵魂,这一做就是36年。
根植沃土
闽南的夏夜总是潮湿而漫长。40多年前,在那个还没有路灯的村庄里,兰臻总能看到父亲披着星光归来的身影——有时是帮邻家孩子解决上学困难的问题,有时是帮着生病的老人赶去送诊。
在兰臻的记忆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里谁家有人生病急用钱,谁家遇到问题一时不知怎么处理,第一个敲响的准是自家的大门。“哪怕完全不认识的人,只要找到了父亲,他都会二话不说地帮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谁都有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伴着父亲躬身力行的身影,在兰臻心里深深扎了根。
父亲用行动勾勒出善良的底色,而一群可敬的师长,则为兰臻的人生画卷增添了许多温暖的亮色。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兰臻的眼中再一次泛起光彩。小学刚转学进城时,数学摸底考试不及格,兰臻很是焦虑。“别着急,老师给你开个小灶,保证‘营养’跟得上。”数学老师温柔的话语,连同每天特意准备的半张练习题,让茫然的兰臻重拾信心。
初中三年,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和语文老师的书香浸润,更在她心里播下师者的种子。兰臻回忆,在那个课外书稀缺的年代,语文老师家中的小书屋曾向她敞开大门。“《青春之歌》《红岩》……”兰臻如数家珍:“那些书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语文素养,更让我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真正美好的教育。”
那些曾温暖过她的师者之光,在兰臻手中被接续传递。
1988年,17岁的她站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兰臻忽然读懂了父亲总说的“被需要的幸福”。很快,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老师,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孩子王”,懵懂中她已把沉甸甸的期待扛在了肩上。
她记得,有位奶奶曾特意到校,只为看看孙子天天念叨的“兰老师”是什么模样;还记得某个特别可爱的学生,因她忙于工作少了和他的交流,就委屈地向家长倾诉“兰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这些细碎的片段,像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兰臻的教育理念。她渐渐明白,当年小学数学老师的半张习题、初中语文老师的小书房,何以让自己记了几十年——原来教育从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共振。
“孩子们的心像明镜,我们说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映衬在他们的心里。”兰臻曾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这句话,并在心中默默鼓励自己,一定要在教师生涯中创造出更多学生记忆中的“那个瞬间”。
薪火相传
然而,一切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
初为人师的忐忑,让兰臻记忆犹新。“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如履薄冰’。”幸运的是,老校长为她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师父。从备课到板书,从课堂管理到家校沟通,师父手把手地指导让她快速成长。
“那些老教师批改教案的红笔印记,课后交流的谆谆教诲,都是我珍贵的职业启蒙。”时间很快来到了几年后。某个寻常一天,兰臻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着一场音乐公开课。欢快的乐器声中,一位乡村教师却在一旁悄悄抹泪。兰臻赶忙上前询问缘由,通过这位乡村教师的讲述,兰臻得知他所在的乡村学校,没有一位专职的音乐教师。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这位乡村教师不忍辜负,只能利用假期时间骑自行车到县城学手风琴。“我手风琴拉得并不好,也只够让孩子们有机会伴着唱几首歌,要是我们乡村的孩子们也能有机会接触这些乐器,该有多高兴啊!”那位老师哽咽的声音与真挚的话语,像颗石子般,在兰臻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每个乡村教师都是一颗宝贵的火种,我们能不能让这些火种发挥最大的光芒,以照亮更多课堂、点燃更多孩子的人生?”兰臻开始不停地思考:“如何让更多乡村教师不再孤军奋战?”“除了送教下乡为乡村孩子们上几节课外,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自小生活在“帮助别人”与“被帮助”中的兰臻,深知一份支持、鼓励与帮助对一个年轻教师成长的意义。为此,她树立了一个新目标——要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获得帮助,要让更多乡村教师也有成长成才的机会。
2013年,在多方支持下,兰臻终于将自己多年的思考转换落地,她带领团队成立了“兰臻名师工作室”,启动了“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正式开启了她的新一轮“帮扶”之旅。12年来,兰臻名师工作室共开办了17期“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送教下乡上百场次,培养了近千名乡村种子教师。
“回想起这三十几年的工作生涯,我最有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事,就是不仅成为很多孩子们的园丁,还成为很多乡村青年教师的园丁。”兰臻一边说,一边随手摩挲着自己办公桌上常年放置的《乡村教师培训班手册汇编》。她十余年的“园丁的园丁”工作记忆,清晰地留驻在这些册子中。
册子中同样被记录的,还有一位位乡村教师的个人成长印记。“像这位教师,就在我们全市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过去,几乎没有乡村教师有机会接受这样的培训,获得过这样的奖项。”她的指尖在册子中的一张张纸上不时地翻动停留,仿佛触摸到了那些年轻生命拔节生长的刻度。“看着他们还能为更多乡村孩子带来希望,也许这就是做园丁的园丁才能感受到的独有幸福。”兰臻低喃。
雕塑者,为了雕出精美的作品,总会不定时地盖住雕塑对象,以期能在再次打开时,获得顿悟。兰臻说,自己亦是如此。“我得把这些记录放在手边,每次翻看它们,可以及时反思有没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细节。”
破土成林
臻,有至善至美的含义。兰臻的行事和名字的寓意有着深度的契合。无论是在乡村教师培训的记录上、在为学生授课的讲台上、在青年教师的备课室,还是在委员履职的工作中,兰臻始终保持着追求极致的热忱。
“我期待我们种下的不是一个个‘盆景’,而是整片‘森林’。”兰臻“师者之师”的梦想不只停留在教育领域。“老师们的教学本领强起来,一个地方的教学质量就能有保障,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就更加有希望,乡村振兴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为此,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3年间,兰臻先后提交了《关于提升民族聚居区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推动少数民族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等多件提案,件件关乎教育的均衡,关切乡村教师的发展。
据兰臻介绍,如今工作室中共有27名来自不同县域乡村的学员。“这些年轻人是乡村教育的火种。”她一边细数着学员们的成长经历,一边语气坚定地表示:“我的目标,就是让他们经过2至3年的培训,都能成为当地教育的‘领头雁’,随即,再依靠他们的力量去带动更多的乡村老师。”
带着这份执着与信念,如今,兰臻名师工作室培训课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教师向往的“成长摇篮”,可谓是一座难求。“即便受条件限制,每场培训只能容纳40人免费参训,但仍有不少校长主动致电,愿自付经费让学校教师参与其中。有位校长也和我感慨说,老师们现在茶余饭后讨论的,不再是过去的家长里短,而是课堂设计和学生成长。”说到这,兰臻的脸上泛起笑意。
为了让每粒乡村教师的“种子”都能破土生长,兰臻还探索出一套精准培育模式。开班前,她会带着团队走访一线,将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难题梳理成培训案例;课堂上,既有理论讲授,还设置“实战工作坊”,让学员带着教案来,揣着改进方案走。
参训教师在结业感言中写道:“在这里,我触摸感悟到了师者精神的传承,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敬畏心,对教师成长的坚持不懈。”“很多在工作中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终于在这里找寻到了解决的方法……”
“不想辜负大家的期待。”兰臻的话语朴实而真挚。随手翻开她的笔记本,几页笔记上整齐清晰地记录着,她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对不同受众者拟定的不同宣讲内容。“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我得基于他们的特性去确定宣讲的内容。他们的时间精力都很宝贵,我希望大家都能在我这里有所收获,学到真东西。”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兰臻,同样深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必要。如今,每周雷打不动的“一线走访日”,让她能直接听到校园里、课堂上的真实声音。在她的推动下,学校创新设立党员“三示范”工程,让身边榜样成为看得见的旗帜;借鉴政协工作经验,开展模拟政协提案活动,鼓励学生为校园管理建言。学校的三年行动方案,历经多轮教师意见征集最终定稿……
用真心换真心。“当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教育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当教师们都成为教育实践的顶梁柱,一个地区的发展就有了新希望。”话语间,兰臻的眼神中流露着对岁月更迭的怀念,更饱含着对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无限期许。(记者 朱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