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委员风采
崔西展
第十三、十四届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电子学校校长。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0年调任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后,崔西展发现一个现象:十五六岁的孩子第一次走进青岛电子学校校园时,很多人的眼神里有着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助,还有对父母的愧疚。
这样的眼神如荆棘般一次次刺扎这位一早就投身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心,“我热爱校园,热爱职教,更爱职校学生。那时我就想,孩子们的眼睛里为什么有怯懦、有迷茫?”
过去,很多人对职业学校学生有偏见,连带着孩子们自己也对自己有偏见。曾经有一个男孩,刚来学校时经常气得老师直摇头,崔西展急了:“学生有问题,老师、学校怎能逃避?”崔西展找男孩谈心,像朋友一样和他相处,经常对他说:“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更早地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能更早接触技能实训的学习。”在崔西展的鼓励和引导下,男孩渐渐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毕业后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而类似这样“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具体而微的例子,桩桩件件铺陈了崔西展37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事业长轨。今天,顺着他的事业长轨去看,能探索到职业教育在他眼中于个人成长、于社会发展的不凡意义:“我见证了职业教育长入经济、融入生活的巨大变化。”
深耕教育事业37年,更使得崔西展发自内心地认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我们要培养专业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
对于学生而言,成长需要一个又一个阶梯状平台的托举。而搭建平台,则是校长的职责。在崔西展的努力下,青岛电子学校成为首批“3﹢4”分段培养、职普融通、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还开设了“3﹢4”本科、“3﹢3﹢2”硕士等中外合作项目,打通学生多元成长的路径。此外,在崔西展的带领下,青岛电子学校实施“1﹢1﹢1”育人模式,即让每名学生具备1项专业技能、1项文体特长、1项兴趣爱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校长,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必须要有前瞻性、方向性的战略判断,才能引领学校与时俱进。”为了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崔西展提出“打造新电子,服务新经济”的办学宗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在传统的计算机、电子、电气等专业基础上,3D打印、光伏发电、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先后得以开设,不仅提高了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更是蹚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互动的成功之路。
与此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崔西展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带领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学校与海尔、海信等青岛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聚焦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校企双向赋能。学校坚持“课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蹚出校企双赢之路”,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了大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一校之长到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参政议政者,这样视野开阔、思路广深的跃升,是成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后真切发生在崔西展身上的变化——他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先后提交了《关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议》《关于让青岛的职业教育成为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的增长剂》等提案。
当看到当前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方面总量不足、结构缺口、质量不高等问题时,崔西展急切地反复呼吁:建议探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率先打造青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样本;发挥好互联网类精品职校的作用,成立产教融合委员会,搭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合作平台。同时,他建议落实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在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高站位上,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同时,在《关于进一步推动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崔西展所提出的“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都是他所面对的现实。对此,他建议: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动“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实行订单式培养,推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衔接。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通道,完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确保职业教育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在崔西展的职业道路中,有着他不断奋进的见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今年,他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年,崔西展的故事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奋斗。而一个个教育工作者的奋进故事,更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