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吉林省政协委员建言——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年初召开的吉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多位省政协委员心系青年,积极围绕青年工作建言履职,从青年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到参与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精准献策,助力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培养与支持对于吉林省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炜委员建议,强化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前沿科技研究的专项支持,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施“解绑”与“减压”,推行全额“包干制”,赋予负责人充分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以此营造一个宽松、安心的科研环境。设立针对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专项基金,覆盖交通、住宿、参会等费用,减轻经济负担,鼓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张健夫委员建议,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应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改善外部工作环境,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团队合作,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创建“学习型组织、健康型团队、活跃型机关”,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增强团队的向心力,激发个人的工作活力。同时,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专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升青年科技工作者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管理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干预机制。
吉港两地青年一代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增进两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能够为两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马煜文委员提出,设立青年文旅创业基金,支持吉港两地青年在文旅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吉港两地青年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4月12日,团省委、省青联举办“青年大讲堂”暨“青联思享汇”主题学习交流活动,邀请省政协相关界别委员代表与部分青联委员代表紧扣提案内容,围绕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深化吉港两地青年交流合作、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省份建设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为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共青团吉林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注重提案办理成果的转化运用,将提案中的好思路、好建议融入实际工作中,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将继续深化提案办理工作,总结提案办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提升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汇聚各方力量,为青年成长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记者 高峰)
江西省政协委员建言——助青春在红土地上绽放
创新推出“江西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180个“揭榜挂帅”项目,搭建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桥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每年为百余名青年创业者提供3000万元免息贷款;举办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等活动,吸引4万余名创业青年、1.3万个青创项目展示交流,促成36个优质项目在赣签约落地……近年来,江西省通过打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环境,不断激发青年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省政协委员们聚焦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积极议政建言,共聚“青春力量”,推动青年发展型省份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科技人才是集中体现“三个第一”作用的重要创新主体。“围绕推进科技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打造‘创新团队’‘青年科技骨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工程,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后备军,为我省创新发展储备科技创新人才。”李振专委员建议,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稀土材料等重大战略和产业学科等建设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推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当前,江西正在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技能人才是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匮乏,制约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胡春华委员建议,注重工匠人才的职业规划和晋升路径设计,为工匠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匠人才队伍。比如,全省每年选树百名左右省级工匠人才并予以表彰,切实提升工匠人才地位。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千万家庭的希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兴趣与潜能的挖掘,更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与发展。”陈秀华委员建议,设立校内职业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评估与发展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实践活动。
黄清玉委员调研中发现,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青年的选择,但就业岗位受限、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导致灵活就业发展性、可持续性较弱。她建议,加大对青年灵活就业者的就业创业扶持、税费优惠补贴力度,优化灵活就业服务,做好政策宣传、岗位匹配、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同时,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建立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记者 王磊)
浙江温州市政协——提升城市“青和力” 打造聚才“强磁场”
“《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消息,让温州市政协委员苏立坤振奋不已。在今年温州市两会上,由苏立坤主笔提交的《关于强化青年人才引育留 助力打造人口千万城市》民进界别集体提案中的不少建议,在《条例》中都有了回应和落实。
“《条例》涵盖了青年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它不仅关注青年‘住哪儿’,更关心他们‘如何成长’。”苏立坤说,目前提案办理正在跟进中,民进界别组也将会及时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就提案中的细节再进行交流,力争通过提案建议,助力青年在温州“闯”得更有干劲,让城市“young”得更具活力。在《条例》起草的过程中,政协委员也全程参与其中,定期参加条例起草的相关座谈会,共同为青年群体更好的在温生活、创业建言献策。
近年来,温州市政协和全市各级政协委员聚焦青年群体,或是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为青年群体发声;或是通过搭建青年交流平台、举办青年创业分享会等,助力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每周四晚上,在浙南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政协委员牵头组织的关于成长、梦想、未来的温州市缘聚青年人才聚会如约而至。每周不同主题的活动轮番进行,让青年人才在欢声笑语中寻找共鸣,于茶香书韵间邂逅心灵归宿。
“这个平台聚焦青年人才全周期成长,为温州地区青年打造集思想引领、成长赋能、婚恋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人才服务生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近悦远来’,实现人才聚集,以实际行动助力温州冲刺‘双万’之城。”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高晓静介绍说。截至目前,每周四的定期青年社交活动已举办40多场,参与人员达500多人次。
无独有偶。市政协委员、市留联会会长卢琼则将目光聚焦海外青年群体,招引海外青年人才家燕归巢;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院长孙云在青年夜校中,为青年朋友带来了健康专题免费公开课,为大家赋能充电;市政协还组织召开各类面向新温州人中的青年人才座谈会40余场,深入企业、学校、建筑工地等开展调研60余次;针对侨乡留守儿童问题,构建多位一体全面预防机制;鹿城区政协设立8090青年政协委员议事厅,搭建起各界青年学习交流、协商议事、团结联谊、凝聚共识的平台……
在温州,各级政协组织依托“请你来协商”“民生议事堂”等平台,充分发挥界别联系一界、团结一片、引领一方的作用,组织政协委员、青年代表、专家学者等,与相关部门深入协商,开展各类招才引才、促进青年在温发展的相关活动等,服务青年在温州扎根生长,延伸联系服务青年群体工作半径,共同为推动青年成长发展献计出力。(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陈梦园)
厦门集美区政协——“最年轻城区”助青年轻装逐梦
在厦门市集美区,一批批年轻的身影活跃在产业园区、运动场、社区……蓬勃的朝气已成为该区鲜明的标识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这得益于集美区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为抓手,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也离不开区政协委员的持续履职助力。
据统计,集美区常住人口约110万,是厦门人口第一大区。其中,14周岁至35周岁青年人群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达46%,是厦门6个区中不折不扣的“最年轻的城区”。为进一步发挥人口结构年轻化优势,2022年1月,集美区出台《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2022-2025)》,同年6月,该区成功列入首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集美区政协坚持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产业提供青年就业岗位、全周期服务青年发展”等议题成为区政协关注的重点。2022年8月,区政协开展“打造青年界面友好服务体系,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专题协商。在深入调研后,精准提出“围绕人才生命轨迹,提供就业、创业、生活等全方位便捷服务;构建集‘资金扶持、金融支持、创业指导、孵化支持、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青年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建设覆盖面广的普惠性人才公寓”等建议,并形成协商专报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围绕“优化完善支持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在集美就业”协商议题,2024年8月,区政协组织委员赴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之后组织区政府办、区人社局、区人才办等10多家单位和特邀专家召开对口协商会,提出“优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产学匹配、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等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在“要让更多年轻人留在集美,选好产业发展方向是关键”的共识下,集美区紧扣创新引领,重点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新型能源系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互联网以及美食、美妆、美妙视听、美好设计、美满身心等“五创五美”产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岗位。2025年3月,集美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集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予青年人才创业启动资金、贴息贷款、场地补贴等配套扶持资金超过5000万元。创新成立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汇集银行、基金、院校以及券商、律所等社会力量,构建完备的人才创业金融链,为青年创业创造了新机遇。
为免除高校毕业生后顾之忧,集美区还建成各类青年人才公寓14处;在全市求职免费“一张床”的基础上,率先在岛外落地并升级为单间,对毕业3年内符合相关条件来厦求职、见习的毕业生,按一人一间房标准,6个月内(含)给予免除房租。挂牌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增加中小学学位和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为青年安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保障,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记者 照宁)
云南楚雄州政协助推——以制度优势滋养青春之花
青年者,国家之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年,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要关注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他们成长成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
青年工作始终是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也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履职实践的重点。近年来,楚雄州政协以协商议政聚共识、以民主监督促落实、以界别联动汇资源,为青年“发声”“铺路”“架桥”。在楚雄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青年力量澎湃涌动。
共青团肩负着强化政治引领、凝聚青年力量的时代使命。楚雄州政协积极发挥共青团界别优势,深化平台阵地建设,多维服务助力青年全面发展。据州政协委员左雪妹介绍,通过开展“强国志·青春说”青联大讲堂、“重走滇缅路 凝聚爱国情”徒步活动等,着力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青年成长的关键场景,嵌入青年关注的热点议题,为全州青年点亮信仰之灯、校准价值坐标、厚植家国情怀。
如何让青年“能就业、留得住、创好业”?州政协副主席刘建云介绍,多年来,楚雄州政协持续关注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以青年的诉求、追求、期盼为履职切入点,通过重点提案领办、督办有效推动青年发展保障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提案建议的落实。
依托委员履职“服务为民”“院坝协商”“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千名委员大走访”等平台,州政协倾听青年呼声,及时反映青年关切,关于打造青年人才聚集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等一批社情民意信息获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交办。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楚雄州广大政协委员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服务青年迫切需求。“00”后彝绣传承人陈海燕委员,通过师带徒培养青年传承人,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带动2000多名绣娘增收致富。武成勇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番茄种子研发岗位,培养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百余人;许峻委员依托云南春夏秋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电商培训3900余人次,带动返乡青年开展电商直播,孵化电商企业27家、创业项目137个……
如今,在楚雄州,从彝绣工坊到科技园区,从田间地头到电商直播间,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政协搭建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楚雄州政协主席赵晓明在走访共青团界别群众时表示,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实际效能,凝聚青年力量,绽放青春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武云华 徐宁)
江苏太仓市政协——让城市成为青年发展的“最强后盾”
4月下旬,《太仓市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十条措施》发布,这是江苏太仓首个青年人才专项集成政策,从城市体验、生活保障、创业支持等各个角度出发,打造青年人才发展的“最强后盾”。
此次出台的十条措施中,有很多创新之举:包括对首次来太仓考察创新创业环境的毕业生,给予300至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在太仓新就业青年人才,提供价值1880元的城市体验礼遇,支持潮玩、趣游、乐购等全域体验,让青年全方位感受太仓、融入太仓;对重点企业和高校院所自主认定的青年人才,可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给予最高15万元的薪酬补贴。
在这些政策中,有不少“金点子”来自政协委员。年初,太仓市政协面向全体委员广泛征集关于加快青年人才集聚的意见建议,迅速得到几十位委员的积极响应。太仓市政协对50余条建议进行梳理分类,并以社情民意信息专报的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
“在看到征集通知后,我第一感觉‘引流’非常重要,要让毕业生多来太仓来看看,尤其是考察补贴的申领一定要简单快捷,降低门槛。有关部门第一时间与我联系,邀请我参与申领小程序的优化工作,我的许多建议已经落实成了一行行‘代码’。”市政协委员陈朝自豪地说。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提丽娜委员。“我当时提出,针对短期来太考察的青年学生,要参照‘驿站’概念,为他们提供几天的免费住宿和综合信息服务,与中长期青年公寓实现互补,没想到我的建议这么快被采纳了。”在太仓出台的十条措施中,短期有便捷化的青年驿站,中期有万余套青年公寓和租房补贴,购房有共2亿元额度的房票补贴,实现了短、中、长全链条保障。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从全国首创的考察补贴,到颠覆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从“上海下一站”的区位借力,到“德企之乡”的产才融合;从青年社区的社群运营,到数字服务的无感体验……太仓用一套组合拳证明:小城也能打造人才“强磁场”。
太仓市政协作为重要助力者,连续多年在协商计划中加入青年发展议题。近年来,围绕“双元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留学生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引进与高质量发展等,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视察和协商建言活动,引导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一座青年之城,不仅要成为青年创业的主场,更要让青年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让青年和城市产生价值共鸣。“今年,我们把‘建设青年型社区’作为首要协商课题,引导委员聚焦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助力打造更多配套完善、服务优越的青年人才社区,从而更好满足他们的学习生活、精神文化、社会交往等多元需求。”太仓市政协主席徐志强表示。(通讯员 梁现可 刘林奇 记者 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