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基层动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千万工程”经验,2023年9月,北京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
作为首都,同时也是超大型都市的北京,它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民建北京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一年多以来,北京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不过,首都乡村振兴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委苏健告诉记者,当前农特资源盘活利用不充分,大部分地方品牌没有与市场结合进行持续创新,部分村庄对历史文化、生态健康、地标产品等“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产业发展路径相对单一。
为此,民建北京市委会提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区一特色”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和发挥每个村庄、乡镇乃至区域的独特优势与潜力,助力首都扎实推进“百千工程”。
如何挖掘本地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民建北京市委会认为,要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要积极引导各镇(街乡)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同时引导各涉农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如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特产业案例作为示范样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式,支持其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苏健说。
民建北京市委会进一步建议,加快制定农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科学谋划发展农特产业链,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引领走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针对乡村事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民建北京市委会提出,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外部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支持科研人员助农兴农等措施,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记者 汪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