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提案摘编·社会治理现代化(五)

2025-01-0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总工会界别: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案由: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职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是共享共同富裕成果的主体人群,但在就业稳定性、薪酬水平、权益维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评价体系,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就业容量、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探索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加强工资分配调控,缩小收入差距。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大力开展集体协商,提高知识、技术、劳动等要素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相关措施,明确将技术工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主力,制定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相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社保经办和管理的数字化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全国统筹。加快明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用工与用工方的社保缴费责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定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健全面向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 构建普惠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但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建议——

一、完善立法,实现对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责任的系统规制,搭建高效、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立法信息共建共享平台。

二、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探索针对不同对象的分门别类的养老补贴标准与方案。

三、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鼓励更多服务型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经营主体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生产工作中。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 扩大公立养老院规模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建议——

一、增加财政对养老院建设的投入,扩大公立养老院规模,逐步形成覆盖主要社区和乡镇,以公立养老院为主干、市场化养老院与公立养老院有机构成的养老院格局。

二、加强养老院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三、引导养老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提供个体化的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邓旭亮: 构建老年人群口腔照护体系

我国在老年人群口腔照护体系构建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

一、将口腔健康教育深度融入现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中,制定更全面、更有效的口腔健康照护方案,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卫生的认识。

二、加强老年人群口腔卫生维护和日常照护专业队伍建设,同时对现有老年人群健康照护人员进行口腔专业培训,提升口腔照护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科技赋能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照护新模式,减少人力投入,降低操作技术敏感性、提高效果、提升效率。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田向利: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

一、壮大就业承载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构建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质量和数量同步增长的良性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深度融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

三、健全部门协同体系,推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效率和服务精准性。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芽: 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映的是经济和产业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体系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职能,推动就业立法。

二、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高校要增加专业学时数和实验环节,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三、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构建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四、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鼓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更多参与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吴立刚: 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

高校毕业生大量投身服务乡村振兴,必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建议——

一、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二、积极创造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力乡镇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和技术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三、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多措并举保障在乡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基本公共服务,真正做到“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王晓峰: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以来,与党中央要求和广大产业工人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并落实好会议机制、沟通机制、合作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强化工作合力。

二、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对落实改革举措并取得积极成效的企业,给予表扬和政策支持。

三、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四、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和待遇。

五、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袁京连: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当前,高技能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建议——

一、持续加大投入,增加预算,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

二、加强多方合作,共同建立更加广泛的培训通道。

三、加强劳动保障和权益保护,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合理设定薪资标准,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确保工人权益的保护和合理分配。

四、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提供岗位晋升的机会,增加工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工伤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为工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 为供应链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强化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支撑作用。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推动构建长三角区域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支持政策,探索跨系统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和跨区域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区域性产业人才政策体系。

二、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人才示范基地,从国家层面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人才链跨区域融通协作。

三、建立产业人才服务数据资源网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