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1300余座寺观,8464尊彩塑、3920平方米的悬塑、57181平方米的壁画……山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资料显示,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多达53875处,文物类型以古建筑居多。更为难得的是,山西几乎每一个市、县乃至村庄都有寺观,且大多留有壁画,其数量居全国之首。
然而,历经岁月侵蚀,特别是彩塑壁画自身的脆弱性,这些精美绝伦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令人担忧,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亟须进行抢救性保护。
近日,山西省政协召开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寺观壁画的保护和利用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作出重要部署后,山西省政协迅速行动,将“山西寺观壁画的保护和利用”议题列入重点协商议题内容,并围绕该课题联合11个市政协开展高密度、大跨度的大调研活动。
平顺大云院、高平开化寺、云冈石窟、朔州崇福寺……这些调研极大地开阔了调研组成员的专业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调研组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以期围绕彩塑壁画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新型保护材料、工艺、方法、技术,以科技赋能彩塑壁画保护利用工作。
酥碱,素来就有壁画“癌症”之称,是寺观彩塑壁画中最严重、对壁画危害最大且最难治理的病害之一。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赵胜利介绍,按照赋存面积,壁画保存状况较好的占23%,一般的占44%,较差和差的占33%。被誉为“音乐窟”的云冈石窟五华洞第12窟,其北壁西侧壁画的酥碱病害占整块壁画面积的80%。
调研组还发现,壁画的保护修复主要是在对材料和制作工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山西省在壁画保护修复的工艺技术、审美追求、样式风格、时代特征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强的标准,造成个别修复工程不仅达不到“修旧如旧”效果,甚至对壁画还会造成二次伤害。
“数字化技术在古建保护方面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政协委员冯丽红认为,要研发建立壁画数字化技术体系,通过高科技数字化手段,对寺观壁画进行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真实记录壁画细节,以便永久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建议科技部门与文物部门优化财政资金配置,设立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材料分析与壁画病害识别研究;研发和推广相容性好、耐候性强、绿色的壁画保护修复新材料和新技术。”调研组也在其报告中指出,科技、发改、文物等部门应在立项上加大力度,支持彩塑壁画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从断代传承、题材内容、样式风格、特色影响等方面探索完善保护修复标准,同时对寺观壁画的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形成良性互动。
在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崔元和看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彩塑壁画制作使用的原辅材料、工艺手法,以及所流行的样式风格,都有一定区别差异。而‘修旧如旧’的前提,则必须是对原有材料、工艺、样式、风格的尊重和遵循。”他建议,制定山西寺观彩塑壁画综合价值研究的近、中、远三期规划,同时制定并实施好有关山西寺观彩塑壁画综合价值研究人才培养和培训规划。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省政协副主席王蕾表示,省政协将继续围绕价值阐释、文博人才培养、文物保护数字化、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等深入调查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为加快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增添动力、激发活力。(记者 王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