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提案建言乡村全面振兴(一)

2024-07-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定会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举措,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和需求,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助推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提交了提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民进9组: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案由: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由开局部署谋划转向深入推进落实,应进一步统筹基础设施、投入保障、人才支撑的三要素,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乡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基础设施短板较多、投入保障有待加强、人才支撑较为乏力等。

建议: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纳入乡村规划。做好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任务、布局的协调衔接、相互融合,防止出现时空不匹配、相互制约、重复建设等情况。研究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畅通国家指导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标准,促进以标准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对有偿收回的土地和房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租赁方式入市发展乡村产业,将盘活的农村资产推向市场。抓住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完善能够满足产业发展方向和居民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升生态资本的增值能力和生态价值的转化效率。

二是加强投入保障。在中央财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乡村建设的范围内,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支持,保持一般公共预算投入规模,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统筹支持乡村建设。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持续强化金融资金支持,指导各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推动相关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加快落地落实。引导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三是强化人才技术支撑。积极推动高校相关技术人才下乡,推动高校和县区签约结对,从乡村建设规划咨询、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农民辅导等方面共同开展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法相关条文,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设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明确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多元主体职业发展的定位,调动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开展职业教育。健全数字乡村发展政策体系,面向有意愿的农民开展数字农业农村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生产信息和进行网络营销、智能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用好乡情纽带,引导乡贤和外出村民投身乡村建设,从物质、精神等方面加强对各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和支持,让社会力量在建设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全国政协委员杜妍: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案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但在具体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数字“一张网”尚未建成,数字底座尚需加固;二是基于数字底座资源开发的智能化应用“一张图”还没有构成;三是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明晰,总体思路及具体建设意见还需进一步明确;四是试点建设经验及成功模式的推广力度还需加大。

建议: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更是底层基础,应鼓励和推进“三大运营商”加速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搭建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快速通道。同时,加快邮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二、加快公共支撑平台建设。一是公共数据平台方面,构建服务“农”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支撑数字乡村业务和应用;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着重解决数字乡村相关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应用问题。二是应用支撑平台方面,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标准化模块和编程接口,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开发和提供各类兴农便民应用。

三、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推广。在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的建设中,努力打造多个试点、示范,树立好的、先进的应用场景典型加以推广,重点在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等方面着力培养一批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的榜样,引领区域数字化高效发展。

四、明确数字乡村建设思路。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当主角。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开拓多元化协同共建渠道,以“企业主投建平台,政府少投购服务,主体应用享便利”的建设运行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二是坚持聚焦短周期,蓄力长周期。聚焦农村数字经济、粮食安全、乡村治理、惠民服务等重点领域,布局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业农村数字化项目,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兼顾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积蓄长周期高质量发展后劲。三是坚持试点先行,择优推进。本着目标牵引、循序渐进的要求,先行试点,探索路径,示范带动,逐步推开,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形成由点成线、由面及域、全环节覆盖、全过程提升的数字乡村发展格局。四是坚持原创开发,系统协同。着眼培育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鼓励支持硬件研发和原创性软件开发,加速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态融合、模式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应用和系统性提升,为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张剡: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案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后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国内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如浙江省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提档升级,提出建设以“九大未来场景”为重点的未来乡村,杭州市进一步升华未来乡村内涵提出“五化十场景”。结合成都工作实际,以及对国内其他地区情况调研发现,各地在工作探索中还存在上位要求不够清晰具体、探索实践方向不够明确,缺少专门政策专项资金保障、推动发展缺少切实抓手,专业群众服务机构不足、农民培养不持续、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

建议:一是研究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导文件。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明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核心内涵、目标要求、建设内容、时序安排等。分区分类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综合评价各区域、各类型村所处阶段,针对性提出进阶提升指导方向。每年推出命名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典型,总结推广一批优秀经验案例,组织开展全国交流培训,为各地工作推进提供参考样板。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优化使用机制。整合设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条件比较薄弱的村全面补齐发展短板,连续培育2-3年;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全面提升村庄发展水平和内生动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优设施设备配套,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对当前建设水平较高的那一批村,着力帮助提高社会竞争力和内部发展动能,帮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励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持续发展提升。

三是培育职业农民、培养在地村民。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鼓励各大专院校开设农村调查研究、乡村发展建设、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居民现状研究等实用课程,加大农村研究课题投入,培育实用人才;加大“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万企兴万村”等活动力度,组织高校师生、企业人员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培育“一懂两爱”人才;组建专门社会组织常驻农村紧密联系群众,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重点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各政府部门优化工作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利用好村民民主议事程序,在常态业务工作中抓群众培养工作。

四是分区分类开展试验试点。按照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区域,针对性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如在西部地区可选择成都市作为试点区,利用好成都市近二十年来在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积累的“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小组微生”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经验,结合成都市最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定位,分别赋予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目标,探索不同条件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为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运用、可推广的经验样板。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强化支持中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案由: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对接南北”的作用,人口多、农业产业占比大,乡村产业振兴难度大,但气候、文化和交通区位等基础条件较好,乡村产业类型丰富,通过强化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科技研发等薄弱环节,可以较快实现自我造血、三产融合、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在因素法分配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在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力度,提高中部地区县级可统筹安排资金在中央衔接资金中的占比,更好支持中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安排其他中央资金,用于支持中部地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补短板项目(技术、设施、营销等)。引导中部地区进一步完善产业投资基金扶困模式,支持有市场潜力的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良性循环。

二是加大用地倾斜。拓展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渠道,自然资源部提高中部地区省级重点帮扶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单列指标,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需要。对未纳入脱贫攻坚专项计划、未纳入重点保障的中部地区乡村产业项目用地,提高当年处置存量土地规模核定计划指标比例。推广试点经验,明确对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用“点状供地”模式。

三是加大技术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在育种、生产、储存、产业融合发展等环节共同研发、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产业领域前沿技术突破;支持中部地区建设“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园”,集中转化全国范围内农业领域科研成果;在“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中,联合高校培训输出农村电商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倾斜性支持力度。

四是强化项目支持。加强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谋划,支持中部地区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项目,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提升、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产业园区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五是强化消费支持。针对中部地区乡村特色产品、土特产品等,推进产区与销区有效对接,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扩大销售种类和销售半径。在中心城市(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建立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展销、展示窗口,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参加产销对接活动,便于消费者、经销商等直观了解产品。在中部地区建设土特产等“产地示范区”,推广订单农业等,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尽快提升农业技术质量和农产品质量。

六是增加中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资金支持、土地支持等各方面均有中央政策倾斜。由于中部大部分省份财力不足、乡村产业发展任务量大,建议适当增加中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额,促进中部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黄显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案由: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目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缺少特色产业。一些地方的产业链供应链串联不起来,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打不通;同时,一些地方县域经济总体缺乏内生动力,缺乏有力的政策、财政、人才、产业等支撑,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

建议:一、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规模化效应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县域产品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地域品牌识别度,增强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二、建设乡村智慧销售物流一体化体系。要构筑适合农村零散农产品运输的城乡智能销售物流体系,满足农村“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商品销售需求。一是打造数字农业基地。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电商平台搭建“数字农场”;可引进如“阿里数字农场”等成熟品牌,在农业主产地搭建产地仓、村镇基地。二是开展“快递共配+农货上行”乡村快递物流智慧共配项目。应用穿梭机索道运输等技术,建设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做好农产品产地与各电商平台的产销对接,打通“消费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及“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

三、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网络化资源。一是鼓励搭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网红”资源平台,打造广东名优特产品直播间,助力农产品销售及民宿旅游业等行业发展。二是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持续提量挖潜增效,进一步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协同作用,促进农民主体对农村电商发展的价值认同,提升农产品网货转化能力。

四、有效调动人才积极性。一是发挥关键岗位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岗位提拔一批有魄力、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并为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促指导和竞标争先。二是鼓励发达区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干部到县域挂职锻炼,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展资源、拓宽思路。三是建立制度机制,强化人才保障,支持鼓励家乡在本地的退休干部返乡参与建设。

五、加强统筹安排和鼓励社会多渠道参与。一是政府做好统筹引导,工作规划实施紧密联系农村农民,积极调动农民的参与建设热情,制订奖励措施,鼓励大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案由: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让农业提质有奔头,让农村建设有搞头,让农民增收有盼头,推动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动县域共同富裕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县域富,国家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县域经济活力涌动、锐意创新,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才能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议:一是用好政策提供财政扶持,做好政策保障。相关部门出台鼓励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鼓励优秀人才留乡发展等多条措施和奖扶办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农业产业,帮助农业产业做强做大,实现企业产品质量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加大特色产业投入资金与资助补贴,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扩大受益群体面,用于支持加快县域产业发展。

二是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发展,打造立县兴县特色产业集群。巩固“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的产业基础,纵深推进特色产业集群营收倍增计划,持续实施县域特色企业培育行动,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着力引领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县域经济提档升级步伐。

三是建好“特色县域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挥创新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县域创新水平。采取一线工作法扎实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为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蓄能充电。

四是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通过强链补链、金融助力、特色提升,培育更多农业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农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