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耕地保护|共同写好耕地保护大文章

2024-06-2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耕地保护和利用,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直以来,如何保护耕地、守好“米袋子”也是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在履职中关注的重点。他们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耕地红线、小田改大田等提出一系列可行建议,为共同写好耕地保护大文章贡献力量。


福建省政协委员呼吁——

守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是我们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初夏时节,福建漳州大地,今年全市春收粮食面积预测可达8.05万亩、产量3.61万吨以上,“沉睡”的耕地一一被唤醒,农人们不再望“田”兴叹,对每寸土地、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抬眼望去,广袤的田野上,处处万象‘耕’新。”连日来,福建省政协“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专题协商课题调研组走进漳州市,感受着“海风劲吹粮满仓”的浓浓喜悦。

调研期间,从南靖天农兰花园、福建金永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漳浦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天福养生文化村,再到新旺食品有限公司、龙钦果蔬家庭农场,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台农台商面对面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种植情况之余,也发现了一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仍需完善”“耕地恢复计划还需科学合理制定”等问题。

“我们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委员们希望,把耕地保护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从源头上保障“现有耕地一亩不少、新增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用途管制一亩不乱”,突出政策落实、种业创新、科技支撑,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探索耕地集中连片恢复示范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切实让闽台两岸老百姓把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

与此同时,土地抛荒,一直是近年来全省不少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对此,福建省政协委员的共识是:“严守耕地红线,护住耕地、提升耕地质量,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当前,由于福建特殊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状况以及对土地的需求,治理上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苏金福委员建议,分类分区开展耕地恢复整治,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果粮间种、果粮轮作模式。同时,强化耕地恢复的部门协同和政策融合,加快探索恢复后耕地多元价值增值路径。

“后备资源逐年下降”“部门政策衔接不够”“开发成本不断递增”……如何完善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省政协常委温永认为,要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摸底调查,建立后备资源数据库,制定全省补充耕地规划,统筹补充耕地任务与开发计划,逐年逐地块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真正确保完成占补平衡任务。

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建渠道、搭平台,通过专题协商、课题调研、提案督办等方式,为严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献计出力。

(记者 王惠兵

 

陕西省政协委员献策高标准农田保护——

改良耕作方式 实现“藏粮于地”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建设。

按照《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陕西省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194万亩;到2030年,全省将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617万亩。如何建设好高标准农田,进而确保粮食安全,是省政协委员在履职中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高的工程建设,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作物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都存在差异,对农田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具体的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保证农田建设的科学化,满足区域种植需求。”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合参与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整合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资金,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生产潜力,采取措施逐年加厚土地耕层,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土壤就谈不上高标准农田。”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夏启宗表示,生物有机肥营养全面、肥效长,可以改良土壤结构,但由于有机肥的肥效慢,当季增产不明显,加之农民多年的施肥习惯等各方面原因,目前陕西有机肥利用率还比较低。夏启宗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化肥使用相关方案及实施细则,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鼓励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等,就地建立有机肥加工厂,集成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加快有机肥应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认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当注重发展智慧农业。他建议,要加快提升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把智能田间监测预警、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设施数字化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此外,人才也是建好高标准农田的重要因素。省政协委员刘成穹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协作共建,积极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要继续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每年择优聘用“土专家”“田秀才”,弥补技术服务短板;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对基层农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年终奖励性绩效等方面给予优待,提高待遇拴心留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工作。

(记者 路强

 

浙江衢州市政协委员助力耕地保护——

念好“土地经” 走稳致富路

夏雨生众绿,浙江省衢州市的广袤稻田里稻苗朝气蓬勃。看着层层叠叠的稻田,衢州市政协委员、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金树平满眼都是喜悦:“从2020年到2022年,全市耕地净增加3.24万亩,2023年还新垦造耕地4万亩,连续3个季度获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五星’评价。”

作为一座生态山水美城,衢州土地资源却颇为紧张,耕地布局碎片化、“耕地上山、林果下山”等农业空间错配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衢州坚持科学“划”、严控“占”、规范“补”、严格“管”一体推进,奋力书写耕地保护大文章,努力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在耕地保护过程中,政协身影随处可见,政协智慧不断涌现。

衢州柯城区万田乡坞石村,旋耕机在田地里往来奔忙,翻耕、施肥、覆土……这几天,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傅淑梅一有空就会到田间地头走走转转,了解村民是否碰到耕种难题。“预计10月份,这里将成为一片‘红海’,高粱陆续成熟进入收割期,粗略估计,亩产量可达500斤。”听到村民刘吉曼预计的收成,傅淑梅也很高兴。

从柯城区2019年深入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起,傅淑梅就将加快推动万田乡荒地变良田列入自己履职重点目标。通过“民生议事堂”平台,她与政协委员、村党支部、村民代表、乡贤代表共同议出了盘活村中抛荒地、低效地并采用“早稻+高粱”轮种模式的“红黄”共富经,蹚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红高粱”品牌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在衢州江山市四都镇,随着村民们的欢呼声,汩汩清水流入田间,看到这一幕,江山市政协委员陈小慧很是欣慰。此前,陈小慧得知四都镇新垦造的近万亩粮田在大旱之际因水利设施没有跟上,面临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村民心急如焚。陈小慧立即约上界别小组其他委员奔走勘察,第一时间围绕“完善引水体系”组织开展民主协商活动,梳理治理清单。很快,2个解决方案提交至镇党委政府,获得采纳落实,保住了约180万斤的粮食产量。

詹家镇曾是衢州龙游县的种粮大镇,但因河道提灌种植成本较高,很多农田抛荒或改种柑橘苗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突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必须牢牢守住。”詹家镇政协委员履职小组副组长周赟先后组织界别委员开展多次“微协商”活动,聚焦苗木腾退“机械难”“人工难”“出售难”等问题提出“金点子”。在强力助推下,短短1个月时间,詹家镇就完成了11个村2200多亩苗木、橘树腾退和复耕复种。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是初心,也是“执念”。近年来,衢州市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念好“土地经”的提案30多件,其中多件被列为重点提案、优秀提案,由市领导领办推进;运用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上报“节本增效治抛荒”“土地储备收购补偿”等信息50多篇。从细处着手、在实处发力,综合运用民生议事堂、请你来协商、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协商驿站等履职平台,市政协驰而不息地为耕地保护聚力赋能。

(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胡夏菡

 

江苏宿迁市政协助力书写“改田变形记”——

“小田变大田” 耕地换新颜

盛夏六月,走在广袤的宿迁农村,沃野平畴,遍地金黄,麦浪滚滚,机声隆隆,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宏阔画卷跃然眼前。

作为江苏省粮食主产区,宿迁既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耕地保护的“双重任务”。因此,守牢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度,既是产粮大市的“头等大事”“首考”指标,也是全市各级政协组织的共同责任。

仅今年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就有10件政协提案涉及端牢“中国饭碗”、守住耕地“命根子”的问题。其中,推行“小田变大田”改革、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等3件提案均由大会发言转化而来。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有效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和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带动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宿豫区、泗洪县先行先试,探索“小田变大田”改革。仅宿豫区每亩农田耕作成本减少150元,平整溢出农田1500亩,全年粮食增产160万公斤。

在今年市政协全会上,宿豫区市政协委员履职小组在充分调研、总结先行经验的基础上,提交了“推行‘小田变大田’改革 做好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的大会发言和集体提案,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助力“大美田园”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判,今年2月底,以中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及时印发了《宿迁市“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尊重农民意愿,自动就近置换”的思路,在全市选择50个村(居)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有条件的县区整镇推进试点,力争建成一批连村、整镇“小田变大田”示范典型,实现耕地数量质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村庄环境进一步提高。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积极跟进,将推行“小田变大田”改革纳入今年对口协商议题,主动跟踪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调研了解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汇智聚力。

6月21日,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骆敏再次走进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参加该局举办的“节约集约 自然为民”主题开放日活动。据了解,近3年来,每个全国土地日前后,宿迁市资规局都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市民通过现场观摩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资源管控、耕地保护、用地保障、土地综合整治等进行调研指导、征求意见,现场回应代表委员关注的自然资源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凝聚耕地资源保护的强大合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江苏大粮仓’的根基。主题开放日的活动非常好,希望资规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大群众加大国情教育、科普宣传、测绘体验、劳动实践力度,让耕地保护的种子扎根人们心田。”骆敏说。

(通讯员 许田静 班业新 记者 江迪

 

重庆巫溪县政协建言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

良田良用 筑牢“耕”基

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的重庆巫溪,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油基地县,如何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稳粮保供中的重要作用?

6月18日,一场围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后期管护的“渝事好商量·溪事多商量”协商活动在巫溪县通城镇举行。

通城镇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是重庆市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之一,于2022年底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4206余万元,占地面积共计9920余亩,涉及通城镇通城村、龙池村、长红村、长安村、中兴村、清泉村、青梅村7个村。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68.78亩,机械化率达到100%。

2022年至2023年期间,从农田建设的规划到落地,巫溪县政协委员、时任驻通城镇工作队队员余明芳和政协委员们一直给予关注、倾力助推。“巫溪土地贫瘠,能够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大好事!”余明芳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之后,她又进行了跟踪调研,发现在农田管护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希望借助政协委员的力量,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她的建议下,这场走进田间地头的协商活动提上了县政协议事日程。

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整治后的农田怎样确保旱涝保收?”“如何探索管护长效机制?”带着问题,委员们来到通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处,但见原来的“鸡窝地”通过集中整治,已然旧貌换新颜:梯田顺山而建,烟叶、蔬菜等长势良好,如绿色绒毯一般层层铺满了整座大山。委员们认真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及管护等情况,并与农田管护人员、农户及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进行互动交流。

“因项目施工方还未进行资产移交,目前由农户自主经营种植、大户或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流转经营种植,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进行管理。”通城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带着热腾腾的“第一手资料”,委员们建言劲头更足了。

“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界定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和管护人员建后管护职责。”龚广梅委员建议。周炜为委员认为,要做到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实现全流程、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的长久管护,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

尚光翠委员提出,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农田灌溉水源充足、排水畅通,提高农田抗旱、抗涝能力。“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巡查检查,还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县政协秘书长王燚说,要积极探索构建长效良性管护机制,确保良田良用,筑牢“耕”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加协商的巫溪县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吸纳委员建议,做好高标准农田灌溉服务保障工作。“下一步将开展技术进村活动,鼓励科技人才下乡和年轻人回村,增加农业发展活力,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巫溪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凌云 通讯员 姜光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