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

2024-06-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如何推动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中华瑰宝为呵护人类健康再放异彩?我们不妨从各地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履职实践中找找答案。

 

甘肃省政协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让好资源做出大产业

甘肃省是中药资源大省,素有“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的美誉。近年来,甘肃省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初级阶段。

2023年以来,省政协发挥优势,通过开展协商座谈建言献策、外出考察招商引资等方式,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甘肃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要依托种植资源大省,强化源头管理,解决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产量、轻质量问题;要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以研发为牵引,培育“全产业链技术制高点”……不久前,一场以“加快培育医药龙头企业”为主题的协商座谈会在省政协召开,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

本土药企市场意识不强,营销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较弱;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发展机制不灵活;未形成集聚效应,缺乏一批“能闯敢干、做精主业”的企业家;政策支持精准度不够,持续性较差……

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王忠习结合调研建议,要紧盯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对表国内中医药产业大省的发展路径,既要通过培栽“梧桐树”把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凤凰”引进来,更要立足实际把本土中医药产业的“小麻雀”变成“金凤凰”。

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胡芳弟呼吁,对甘肃具备超百亿产业规模发展潜力的“党参、当归、黄芪、甘草、金银花”等10个中药材单品从“种质资源、育种(苗)、种植、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药品创制、大健康产品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布局,细分培育龙头企业,最终带动整个产业改造升级。

现场发言的委员和专家直面问题、提出建议,在场的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详细记录、积极回应。会后,省政协将会议成果以建议案的形式报送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

在建言献策的同时,省政协还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借助各种平台和机会宣传推介甘肃中医药。

2023年10月,省政协主席庄国泰带队赴香港开展招商考察,组织召开陇港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座谈会,陇港中医药产业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

在省政协牵线搭桥下,将在甘肃建立陇港澳中医药产业园区和道地中药材供港基地,在香港建立甘肃中医药研发中心、陇港澳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甘肃中医药国际贸易平台,力争在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香港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发展中医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积极探索“基地在甘肃、加工在当地、研发在港澳、市场在海外”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甘肃是全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省政协将围绕这项工作持续建真言、献良策、谋实招。

(通讯员 王钊

 

河北省政协建言中医药定量化研究——

药效好不好,数据说了算

“我们持续开展循证医学研究40多项,用科学的证据和数据来验证企业产品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近日,在河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专家协商会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相君结合企业实际,说明推进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必须向“新”而行,让传统中医药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与吴相君一样,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有关部门同志互动交流,共同为中医药大省如何在定量化研究上实现突破、进而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把脉寻方。

省政协委员、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玮说,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规范中医药行业的政策,而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需要突破中药有效成分无法定量、有效成分不清楚、没有标准品(对照品)等瓶颈。“定量化研究对中医药质量提升和药效把控具有深远影响。”李玮认为。

“河北推动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已产出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省科技厅副厅长高建锋介绍,在已开展的研究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证诊断数字化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方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中药材品质优化和炮制煎熬萃取及新药开发研究等均取得一定成效。

药效是中医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药材品质是至关重要因素。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海龙说,要加强种子种苗管控,加快冀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和利用,建立种质基因发掘与创新技术体系,解决品种混杂和良种化程度低的问题。同时,要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建立中药材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园,加大科技攻关和良种推广力度。

“通过创建中药材示范园、打造现代园区、培育产业大县等,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说,河北农业部门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研究开发省级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方面,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金龙介绍,河北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推进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

定量化研究对界定中医药效果有重要意义,对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海洋说,定量化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内涵,一个好的产品离不开定量化、标准化。他建议,更好发挥河北中医药传统优势,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定量化研究,提高中医药质量,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在植物提取物按含量管控方面具有技术优势。”晨光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吴迪说,围绕中医药定量化研究,他们公司将验证从药材到中成药质量传递过程,完善药材与相关成药质量标准,并关注中药材综合利用,对中药材提取后的残渣进行精准分析鉴定,为创新中药研发和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定量化研究可为中医药“药效和药理”判定提供数据支撑。大家结合实际分析问题,为加强中医药定量化研究积极建言,进一步凝聚起建立客观、科学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共识。

(记者 高新国

 

山西省各级政协委员建言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标育人走向世界

山西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北药”之称,是全国中药材传统主产地之一。大同、长治、运城等地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

中医药产业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期,山西省政协委员郝旭亮、杨履世及太原、吕梁多地政协委员聚焦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交相关提案或者通过社情民意信息献良策、谋实招。

“传统医药巨大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概念、推拿按摩、针灸艾灸等传统疗法,越来越受世界各地青睐。”郝旭亮认为,同时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存在分歧、相关制度标准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郝旭亮建议,在推动中医国际标准建立的过渡期内,将“传承”和“创新”放在同等地位,厘清分歧、凝聚力量,加快推动中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提升我国传统中医的认可度,为中医药产业发展铺路。有关部门在大力推动技术革新、产业规范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中医传统理论、理念和技艺的传承,持续稳定和扩大本土这个最大中医药市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杨履世认为,我国大多数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将中医学和中药学进行分离,有的中药学是选修,有的院校将中药学纳入制药范畴,很多中医药专业毕业生能看病却认不得药、会制药却不熟悉医理,一方面加剧了中医与中药行业的隔阂,另一方面人才价值与实际运用脱轨,很多中医药毕业生难以就业而转行,实际增加了用人单位培养成本和产业发展用人难度。

“传统中医药技艺传承实行的是师承教育,要让师承教育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继续发挥作用,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技艺。”杨履世建议,推广漳州等地老药工工作室建设经验,畅通口口相传、世世代代师徒传承有效渠道,保护与传承濒危的特色中药炮制与制剂技术,让老手艺重获新生。

太原市政协委员吴健宏认为,要从中医药人才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执业待遇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优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技术劳动收入,鼓励名老中医师退休后到中医馆发挥余热行医带徒,为中医馆培养输送中医人才。

基层中医馆是基层中医服务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馆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要加大对中医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吕梁孝义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院长武世岭建议,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开办连锁中医馆,允许同一字号的中医馆开办连锁分支医馆,并加大对中医馆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挖掘和传承民间偏方、验方和传统诊疗项目。

(记者 王泳

 

福建省政协助力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方便看中医 放心吃中药 看上好中医

田间地头的积雪草,草药摊上的牛奶根,甚至筒骨汤里的三叶青根块……身处福建,你会真切感受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健康智慧中医中药就在八闽群众身边。

“解常见病,也救疑难重症!”在中医岗位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已经工作了40余年。

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界别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座谈会……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福建省政协聚焦“提升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福建省优质中药品牌保护利用和发展”“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福九味’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等主题,一次次组织调研,一次次进行协商,从深入九市一区到征求“百名院长、千名医生、万名患者”的“百千万”问卷调查,阮诗玮大部分都参与其中。

“当前,要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仍需进一步从提升中医药临床和科研能力、改革完善中医药法律法规、培养中医药人才、体现中医药服务价值、增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力量这五个方面持续发力。”阮诗玮说。

作为闽医24流派之一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创始人,阮诗玮提出很多和创新中医药发展相关的提案。在他看来,创新推进中西医的高层次结合已成为目前持续深化医改的特色所在。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具体到每个疾病或者每个具体的临床问题的解决,真正破解中医和西医的教材不互通、“两张皮”的问题。同时,用大数据说明中医疗效问题,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努力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领军人才,进而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9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超80%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三明市对中药饮片和37种中医非药物疗法实行门诊医保零起付、报销80%的政策……时下,福建全省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为保障基层群众的健康发挥了独特作用。

如何让中医药创新发展更好造福人类?省政协委员张森华提出,要充分发挥福建“侨”的优势,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海外发展联盟,支持闽粤港澳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和优秀中医药企业携手合作,在东南亚国家、葡语系国家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药产业园,并用好澳门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积极参与澳门“以医带药”国际合作项目,面向国际消费者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健康养老服务产品。

卢健、陈刚、赵广愚等省政协委员呼吁,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推动中西医协同规范诊疗和防治机制下沉基层,加快实现县域中药饮片服务同质化、广覆盖,破解更多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福建省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省政协主席滕佳材表示,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药种植等全链条质量监管,让中医药服务离群众再近些,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

(记者 王惠兵)

 

济南市政协助力中医药振兴发展——

扁鹊故里今何在,医药健养发新枝

5月7日,在济南市长清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项目鲁澳大健康科技园,首批15栋产业用房正式封顶,这家由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三方联手打造的聚焦中医药、大健康、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科研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科技创新催化”功能为一体,承接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园区,将为济南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济南是名医扁鹊故里,也是道地药材产地,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促进“医药融通”,打造好“康养济南”“健康济南”,济南不停在探索中前进。这背后,济南市政协一直在助推发展的路上。

今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全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敬等人建议,中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走守正创新的道路,加大医、药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中医学与中药学从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培养与相互培训,促进“医药融通”,要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炮制,满足中医用药需求。委员们还提出,应依据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需要,设置不同级别职业证书,实现中医药从业人员真正“持证上岗”。

早在2021年,济南市中医药管理局就已经组织评选出丹参、玫瑰花等为济南十大道地药材,以及艾叶等十大特色药材。

今年1月3日,山东九部门发文推广“鲁十味”品牌,提出以中药材资源为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进一步落实,推动山东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全力深化健康山东建设,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至此,山东省发挥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依托更加健全的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助力地方中医药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擦亮扁鹊故里金字“招牌”,济南市政协还曾联合农工党山东省委会、农工党济南市委会开展以“唱响扁鹊故里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为题的第23专题“商量”,围绕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扁鹊文化精髓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提出意见建议。

去年,济南市政协还组织了一场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调研座谈会。像这样的座谈会,市政协调研过程中召开了10余次,150余位委员、专家、企业界代表参加。会上,市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容蓉提出,济南要加大中药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研发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智慧中药房”服务模式,打造中医药特色“医、药、健、养”产业链。

(记者 张文敬 雷蕾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