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4-06-1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延绵后世、惠泽人民,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在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各地政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福建省政协:非遗光彩跨山越海扑面而来

初夏时节,走进八闽大地,“跨山越海”的非遗光彩扑面而来。

——循着一曲闽南童谣,跨进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一道大“谯门”,照见了古街区的昔日荣光;

——耳听小锤敲过数千年,悬丝飘舞、恣意张扬的闽东宁德中华一绝“线”牵世代,霍童线狮传入寻常百姓家;

——闻见“人间第一香”,福州茉莉花茶成了风靡世界的“中国春天的味道”,见证了2000多年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时至今日,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八闽可见、可触、可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育于所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福建人民手中。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145项、省级非遗705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名录(名册)项目9项。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文化,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福建省政协近年来持续聚焦“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福建戏曲艺术”“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主题,从实地走访调研,到现场座谈交流,再到对口协商会议,助推全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系于传承创新。今年初,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福州召开。如何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如何建立更为系统的保护体系?如何使非遗更加适应新时代……福建省政协委员纷纷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期待能够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常年致力于非遗研究传播的林建军委员是一名木雕手艺人,也是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走出去,不单单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还要持续推动打造联通内外、贯通城乡的产供销一体化交流交易平台,实现文化和流通产品深度融合。”他说。

被人称为“铁石绣娘”的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惠和影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亚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默默扎根在乡间的非遗传承人,并以非遗为纽带,让两岸非遗传承人常态化交流,推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走向世界。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应涵养起更深厚的中国自信。”不少委员还提出,对文脉要有“珍爱之心”,加强整体性、系统性、机制性保护,进而努力构建全省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同时,要进一步盘活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密切闽台文化交流,加强文化遗产对外宣传展示,实现活化利用、活态传承,让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非遗正是蕴涵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始能量。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多谋传承传统技艺之道,多议融汇时代元素之举,多建技艺交流合作之制,让更多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省政协主席滕佳材的话令人久久回味。

(记者 王惠兵


江西省政协:留住“形”守住“魂”,传统村落旺起来

河流绕村而过,岸边古树参天,一弯如月小岛点缀在河道之间……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走进百年古村石门村,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穿行在村内的阡陌巷道,民宿、茶舍、农家乐、非遗馆等随处可见。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考察时指出,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在传统与现代对接、发展与保护兼顾中,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指引乡土文化延续振兴。”“挖掘传统村落底蕴,将农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以文化传承滋养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反哺文化传承。”……年初,江西省政协全会期间,委员们利用大会发言、联组讨论、提交提案等方式为进一步推进江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积极出谋划策。

经省委同意,省政协将“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保护利用好我省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议题列入2024年度协商计划,由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开展月度协商。

3月23日,省政协调研组走进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调研。

“紧紧围绕传统村落文化、湿地生态以及珍稀鸟类资源,既秀特色又做融合。现在每天都有数万名游客到石门村打卡。”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婺源县政协委员、驻秋口镇王村工作队队员程成爱介绍,把牢“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要求,导入农耕文明、传统村落、乡村生活等元素,增设晒秋场景等网红打卡点,举办“打麻糍、做青团、品民俗”等系列活动,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时代光彩。

“既要留住传统村落的‘形’,更要守住贯穿古今的‘魂’。”省政协委员梁丽娟建议,尊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科学保护村落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丰富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做好“传统村落+”文章,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旺起来”。

4月12日至14日,省政协调研组深入吉安、抚州市开展调研。

一块画板、一支画笔,正在描绘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人文风景的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告诉委员们,“每年都会来这里写生,将乡愁美景画成作品,让大家从中领略深厚文化。”

“留住乡愁,亟须盘活古村古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让村民留得下,留得住。”省政协委员余少锋建议,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理念,深入挖掘古村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新的文创产品和创新的成果,助力当地群众捧起“金饭碗”。

“民居是古村落文化的博物馆,一座民居就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一个村落就是一段历史文化的缩影。”省政协委员彭仁才建议,开展全省特色乡村民俗节庆活动评选,打造“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让大家了解传统村居建筑的时代背景和家族背景,将那一缕乡愁更好地留存在心中。

“以县为单位实施‘传统村落村史记忆工程’,对每一个村的历史进行整理、记录,并拍摄影像资料,留住历史记忆。”在省政协委员毛敏珍看来,“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浓浓乡愁”要充分挖掘、继承、创新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好老房子、老物件、老地名等独特资源,建设当地艺术、民俗、技艺展示区,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村博馆、民俗馆,唤醒传统村落沉睡的文化资源,让满满的乡愁更加可触可感。

(记者 王磊 通讯员 王珍 刘烨


浙江绍兴市政协:一路诗来一路唱 黄酒越剧品水乡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绍兴黄酒小镇推出“微醺‘酵’友季”活动,一系列“年轻态”场景得以激活,黄酒小镇的酒器展示馆中,欣赏完精美绝伦的花雕工艺后,还可以带小朋友一同参与到花雕亲子互动。

在地道的绍兴人眼里,饭可以不吃,但黄酒一定要喝,为了非遗——黄酒产业的传承与创新,绍兴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视察调研黄酒集团,召开界别协商会,为黄酒产业发展支招。委员们认为,黄酒是绍兴的“金名片”,做大做强黄酒产业意义重大。要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积极推动黄酒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不断拓展黄酒消费场景、消费群体和消费区域。系统谋划产业发展,高标准推进黄酒产业园、黄酒小镇等平台建设,招引一批文商旅融合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构建黄酒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打造千亿级支柱产业。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输出黄酒高档低度、养生健康的理念,将黄酒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品质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市场营销的推动力。

绍兴酒虽有悠久的渊源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但黄酒产业呈现整体规模较小和企业低小散的状况,有待破局“出圈”。在吴晓均委员看来,黄酒要在更符合现代发展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走出年轻化、精品化。这方面,龙头企业可以发挥积极优势,在保留纯手工酿制技艺的基础上,向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迈进,在产品创新、品牌提升上积极发力,推动黄酒酿制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的生命力,在传承,更在创新,陈奕英委员眼中的越窑青瓷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由越人首创,在越地的越窑里烧制完成的成熟瓷器,更是古代丝绸之路、海丝之路中代表中国从绍兴出发的文化使者。为了助力做好保护利用传承越窑青瓷文化这篇文章,陈奕英建议依托市重点青瓷文化企业,采用政企合作的形式,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系统梳理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深入研究越窑青瓷文化创造性特点,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主动顺应时尚需求,分系列、分档次开发越窑青瓷的文创产品;把越窑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非遗产品明明品质不错,却由于缺乏认知度与认同度,在市场中乏人问津。绍兴政协发挥提案作用,以非遗解锁共同富裕新途径,积极助推搭建非遗资源集聚平台,不断完善培训机制,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优秀学员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在政协的助力助推下,目前各级非遗工坊已为70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

……

一路诗来一路唱,黄酒越剧品水乡,非遗与政协的故事在绍兴一个接着一个。市政协主席魏伟告诉记者,“绍兴市多措并举,通过培养非遗人才、提升非遗技艺、丰富非遗产品、做强非遗品牌、拓展非遗市场等方式,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丰富多彩的非遗已逐渐融入绍兴百姓生活与城市韵味,与这座千年古城相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关于绍兴非遗传承与保护将始终是政协履职重点。”

(记者 鲍蔓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剪纸动画火遍海外

一把剪刀上下翻飞,一张彩纸千变万化。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委员调研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在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伏兆娥一边剪纸一边向委员们介绍情况,短短几分钟,形象逼真的剪纸作品便展现在眼前。

自治区政协委员李剑是伏兆娥的二女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传承和发扬母亲精湛的剪纸技艺,2009年,她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宁夏创业,目前,担任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协会会长。

问及非遗在宁夏的传承和发展,李剑的话便多了起来。

2021年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欢乐春节”全球启动仪式上,一个以中国“年”故事为背景的剪纸动画《过年》备受追捧,短片以中英法西阿俄日韩的8种语言版本,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送去新春祝福,而李剑有幸成为这个短片的项目策划人之一。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剑告诉大家,接到任务,她在心里思考和酝酿了很久,决定选用母亲的剪纸素材,以创新手段将剪纸与二维动画相结合,讲述春节所承载的辞旧迎新、感恩祝福、团圆和谐、憧憬未来的文化内涵。

这部剪纸动画从创意到成型历经3个月,被全球90多家驻外使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选取并使用。李剑很有感触地说,这部作品也让她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中国自有文化符号输出的意义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委员们同时了解到,宁夏非遗项目里剪纸、活字印刷、手工编织、皮影、拓印、泥塑、贺兰砚雕刻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中国文化认可度,民间基础更是源远流长。

“经专家论证,剪纸可以有效刺激孩子的手脑发育及协调,在专注力训练的同时大大提升孩子的动手、审美、想象、思考、创造等能力。”李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非遗在校园里落地生花。“建议在学校里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技能传承教室、工作室、手工坊,实现非遗进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完善。”李剑认为,通过非遗的校园传承,可以将非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公德意识等精神动力,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

看到展示中心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家纷纷点赞认同。委员们表示,宁夏文化产业力量相对较弱,依然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示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此外,还要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着眼于未来发展,委员们还提出更长远的建议。

传统的手工艺制品、精彩的民间表演、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等元素汇聚一堂,让委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宁夏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大家表示,未来期待看到更多关于非遗的精彩瞬间被捕捉和呈现,更多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更多文化产业项目在宁夏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 范文杰


苏州市姑苏区政协:焕新活水流进古宅

每当节假日来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庙堂巷的有熊酒店就一房难求。酒店坐落在始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畅园中,结合精巧玲珑的苏式园景,为游客提供“居园林之秀”的独特体验。

“畅园曾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多次修复,一直未对外开放。”姑苏区政协委员、苏州名城保护集团研究中心杜祯彬回忆起自己2019年初到畅园考察时的情景,园内疏于打理,门窗朱漆不再鲜亮,梁柱雕花满是灰尘,很难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联系到一起。

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2020年,乘着片区改造的东风,畅园等一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项目再次被提上日程。此后几年,社会各界对古建老宅的保护利用越来越重视,对古建老宅的当代价值也有了更多探究和思考,这些都化作了如火如荼的实践。

“光修缮远远不够,文化遗产只有走出高阁,转化成大众资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延续。”从2021年起,来自姑苏区政协文艺界、科技界、教育界的政协委员持续撰写提案,呼吁历史建筑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让焕新活水流进沉睡古宅。

去年以来,随着“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平台的推出,47座古建老宅陆续面向市场接洽优质项目,畅园也正式携手精品酒店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古建老宅保护利用进程中的生动缩影。

清代陈大业故居陈宅牵手苏糖名酒,落成古城首个茅台文化体验馆;奢品综合服务商上海要客荟入驻尚志堂吴宅,打造集展览、体验、服务于一体的高端消费场所;金海华在大儒巷丁宅开设高端人文餐饮,重构可游、可赏、可食的苏式生活美学;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楼的雕花楼摇身一变,成为山塘美术馆;金城新村苏作馆集中展销苏工苏作,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目前,全区具备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有292处,其中,93处已成功植入新功能、新业态,一座座百年宅院在秉承“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中迎来了新的时代生机。

不仅如此,如珍珠般散落在古城各处重获新生的古宅也开启了片区整体保护更新的新篇章。地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核心位置的唐寅故居遗址经修复,引入了评弹咖啡馆、非遗手工旗袍体验店等新兴业态,加速了周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人气提升,在桃花坞游园会系列市集举办期间,日均客流量可达1万人次。

“古建老宅的利用方向应当是多元化的,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效应。”同样位于片区内的余宅花园也正等待着“新主人”。宅院原主人余生佳先生后人、姑苏区政协委员余嘉多次提出老宅子焕新要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的建议,得到属地街道的积极回应,在后期使用中将充分考虑其兼具西式楼房和中式庭院的建筑外观,为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街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

今年以来,围绕古建老宅的焕新发展,聚焦招引企业家共建“新时代苏州园林”等课题,姑苏区政协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协商活动,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古城保护链接资源、献良策、聚合力,推动形成更多古宅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古建老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也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姑苏区政协主席蔡炳锋表示,“区政协将号召广大委员持续关注古建老宅的保护与利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挖掘老宅子背后的乡愁、情怀和文化,不断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让老宅子真正‘火’起来,为丰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姑苏经验’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 顾怡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