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大保护 大开放 高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三)

2024-05-2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全国政协委员多杰热旦:加强黄河青海流域水资源保障

案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青海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国之大者”嘱托的重大政治责任,统筹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气、污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虽然青海在生态保护和为中下游省区提供源源清流上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自身缺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大瓶颈。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黄河源头流域集中了青海省81.4%的人口、71.4%的GDP、83.1%的工业增加值以及84.1%的耕地面积,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薄弱。青海省为黄河流域经济总量最小的省份,全省流域内国土面积的31%为禁止开发区、46%为限制开发区,主要为水源涵养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域内适宜发展和居住的空间严重不足。三是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青海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中央投入,国家在青海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中小型水库、饮水安全等面上项目相比东部省份投入比例较低,同时青海各级财力薄弱,地方配套压力大,影响部分项目建设实施。

建议:

一是在调整黄河“八七”分水方案时给予青海倾斜支持。1987年国家黄河分水方案(简称黄河“八七”方案)中青海分配黄河可供水量14.1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总分配水量的比重仅为3.8%,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青海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流域内一批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的水利项目受缺水影响难以立项。建议国家相关部委考虑青海对黄河流域的贡献和青海发展需求,在“八七”分水方案调整时予以适度合理的倾斜支持,支持青海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

二是考虑青海实际,加大财政支持倾斜力度。建议国家充分考虑青海省级财力拮据,又承担着艰巨的黄河源头保护责任的实际,对青海省给予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参照中央投资对西藏、新疆等省区的补助比例和标准,减少或免除省内配套资金,同时加大对青海的工作指导和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支持青海更好地做好黄河源头各项保护治理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引通济柴”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用水基本上是以开采地下水方式解决,预计到2030年需新增工业用水量约6亿立方米(不包括新规划建设的“藏青工业园区”需水量),是目前实际工业用水量的7.4倍。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柴达木盆地稳疆固藏的战略地位及盐矿资源开发等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引通济柴”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将该项目纳入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把柴达木盆地建成稳疆固藏压舱石。

四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中考虑青海诉求。目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规划层面形成了上线和下移两种方案。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远期用水需求,重点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方案,将西线工程170亿立方米调水全部注入龙羊峡水库并经青海输送至下游,既增加黄河上游干流电站的发电量,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支撑,又可使青海成为受水区域以改善发展条件,切实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赵德明:推动贵州融入成渝构建“西三角”经济区

案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在西部打造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新阶段,这个全国区域经济“第四极”已成为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由贵阳与成都、重庆构成三个主要极点来建设新“西三角”经济圈,地理空间最为一体、区位优势最为突出、经济交流最为紧密、民风民俗最为相通、区域发展最具活力,更易于打造具有形成全国战略支撑的西部新“西三角”经济区,对于做大全国“第四极”,加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着积极意义。

“西三角”地区是西部陆海大通道的战略主通道,长江上游战略安全屏障。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以下方面推动贵州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构建成渝贵“西三角”经济区。

建议:

健全建设“西三角”经济圈的顶层设计。组织签订成渝贵三地全方位合作的战略协议,或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签订战略合作深化协议,支持贵州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三角”经济圈。

在贵州设立“成渝双圈”建设政策延伸区。支持贵州作为成渝地区向南开放首选第一站的区位潜力,以政策延伸区的形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扩容”,将贵州以“观察员”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省市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将“三沿一极”地区纳入跨行政区对口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推广复制成渝地区相关创新做法和政策,建设成渝地区内陆开放政策的南部延伸区。

支持贵州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贵州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和“三沿一极”地区交汇地带为重点区域,支持贵州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贵州与成渝地区建立产业转移结对关系,支持相关主体在贵州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鼓励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建立健全合作园区统计分解和利益分配机制。

出台进一步支持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针对贵州煤炭资源供不应求的特点,在“不出事、多出煤”的原则下,根据贵州煤炭资源分布特点,支持增开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同时支持成渝地区增加对贵州的天然气供给,实现资源互补。

协调建立“西三角”经济圈政学企交流和舆论宣传机制。在建立战略合作框架的前提下,支持将贵州作为“观察员”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建立贵州与成渝地区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和挂职、任职机制。支持成渝贵三地智库、高校围绕“西三角”经济圈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形成高质量的“西三角”经济圈决策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蒙格丽:解决三峡船闸拥堵难题 促进长江上游经济社会新发展

案由:

三峡水库建立以来,航道条件显著改善,航运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三峡船闸早在2011年便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2016年过闸船舶平均待闸时间44小时;2018年平均待闸时间150小时左右;2021年,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达到1.46亿吨,平均待闸时间约190小时,高峰时段待闸船舶已超过1000艘次;2022年,三峡船闸通过量逼近1.6亿吨,同比增长6.12%、超过设计通过能力60%,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多方论证,三峡过闸货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预测到2035年三峡船闸通过货物需求将达到2.2亿吨以上。

三峡船闸拥堵日益严重,导致了系列问题:一是安全、稳定、环保的压力大。船闸正常运行情况下,过闸船舶平均待闸8天;检修期间,采取上下游联动签证控制,大量船舶向上下游港口积压,近1000艘船舶和近10000名船员长时间滞留在三峡坝区以及奉节、万州、宜昌、枝城等港口,造成港口锚地停泊紧张,存在巨大的安全、稳定等社会风险和环境污染压力。二是水运行业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三峡过闸船舶2021年就已达4.5万艘次以上,按每艘船待闸1天增加成本0.8万元测算,每年造成水运行业增加运营成本约20-30亿元。三是运输组织效率下降。由于长时间待闸,造成船舶营运效率下降。据统计,船舶运营周期已由往年12个航次左右下降到6.5个航次左右。四是成渝地区航运发展明显放缓。2016-2021年,成渝地区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约2%,而长江中下游内河水运较为发达地区中,湖北省武汉港年均增速约6%,江西省九江港年均增速达到8.5%,江苏省江阴港年均增速超过20%,长江中下游水运增速已大大超过长江上游成渝地区。五是严重影响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过闸货物不能及时运达,直接影响到成品油、工业企业原材料、产成品等重要物资的正常供应,造成工矿企业增加库存、生产延误。

综上所述,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长江上游地区水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不能科学解决,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格局、沿江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建议:

尽早决策立项三峡水运新通道。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委深入开展了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研究。2016年,“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写进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开展了运输需求预测、翻坝体系建设、铁路源头分流等专题研究,明确“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为更优方案”。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上报了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建议书。水运、铁路、公路碳排放比例为1:3:10,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有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国家尽早决策、批准立项,并在“十四五”时期启动将历时近10年的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

建设绿色水上服务区,支持提升船舶待闸污染防治能力。建议协调三峡集团出资支持三峡坝区以及奉节、万州、宜昌、枝城等港口,建设具备生活服务、岸电、加油、污染物接收等服务功能的绿色水上服务区,免费接收船舶污染物,减轻船舶待闸区域的环境压力。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