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赓续历史文脉 焕发时代新韵
——浙江省政协“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民生协商论坛综述

2023-11-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10月27日,浙江省政协召开以“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浙江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在主持论坛时表示,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聚焦关键环节,系统完整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制度机制,更好形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良好格局,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文化根脉、彰显浙江气质。要发挥政协优势作用,加强协商监督,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浙江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此次论坛在浙江省政协机关设主会场,绍兴市政协、丽水市政协设分会场,并且通过数字政协“协商在线”同时开展网络议政。论坛现场,政协委员、智库专家、界别群众代表就如何在城乡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文化根脉积极建言献策,并与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互动交流,在深入探讨中凝聚文化共识。

保护文脉风貌 深挖文化价值

长久以来,历史文化遗迹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如今,当老传统遇到新观念,当古建筑邂逅新技术,如何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

浙江省政协调研组认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系着历史文脉赓续、历史文化价值传递、现代文明建设底蕴,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综合施策,在已有成绩上努力探索形成新时代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浙江路径。要把挖掘传承文化特色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考量和底线思维,在建设中把保护文脉风貌放在首位,坚持“抢救第一”,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让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以审慎开放的理念,加大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力度,重视文脉传承、价值传递,让文化滋养城市气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家园。

在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看来,“艺术乡建”是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文化之美可以用‘艺术乡建’来唤醒。这个‘艺术乡建’可以是环境生态整治模式、文化传承模式、艺术体验模式,也可以是农文旅融合模式、文创引领模式和‘艺术村长’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崔巍,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创作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并在国内外各地巡演,通过大运河共同的话题,将灿烂的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

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的创作、导演过程中,她再次通过艺术作品,运用文化元素,向世人集中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浪漫杭州。她认为,文艺工作者也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参与到具体的传承保护工作中,传达城市内在的精神与文明。

“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仅是相关文物单位以及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更应该是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责任,不同的工作领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来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声。”崔巍说。

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远征长期关注传统街区、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协调发展。他认为,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弄堂有烟火气,有文化浸润的城市才是最美的。“做好规划衔接,普查具有保护价值的潜在资源,建立机制与名录,明确保护要求。梳理传统街巷、古建筑历史文脉,挖掘价值,因地制宜,恢复街巷活力。构建与公众协调沟通的良性机制,推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就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卢远征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坚持。

丰富活化利用 彰显城乡个性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拓展活化利用方式,加强对具有浙江特色、体现浙江发展历程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与会人员的共识和心愿。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既是对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为今后浙江文化工作指明方向。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邱志荣在绍兴分会场发言时表示,要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好世界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多学科积极探索,早日完成《中国禹迹图导读》《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的出版,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研究作出浙江新的贡献;加强对浙东运河文化园的文化景观提升和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形象窗口;贯通运河遗产小道,连通全域水上游线的文章,给民众以更多的幸福与美好生活。

古村落是最能留住乡愁记忆的地方,每幢老屋都承载着祖辈的创业故事,每条街巷记录着乡村的繁衍生息。如何让老屋“活”起来,让古村“火”起来?

金华市政协委员、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分享了诸葛八卦村保护模式。他建议,修复古村落时一定要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尽量保持原有空间逻辑和内在肌理,注重历史记忆与传承。在保护老屋的同时,也要深挖故事,并予以研究、传承与转化,重构乡里人文秩序,构建有故事、有烟火气的文旅空间,守住乡土根脉。

2005年,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县召开。如何做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后半篇文章?丽水市青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鸣君的“回答”是,要加强农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为农遗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激发各遗产地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做好“农遗+旅游”的文章。“农遗文化旅游产业是突显农遗文化价值最好的载体,希望文旅部门将全省各遗产地的农遗精品路线纳入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推荐计划,壮大农遗旅游产业,推进共同富裕。”黄鸣君呼吁。

密切多方联动 形成强大合力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都“活”了起来。然而,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仍面临一些安全风险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重开发、轻保护,出现拆真建假、拆旧建新、拆小建大等情况,有的地方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简单理解为文物古迹保护,围而不修、修而不用……浙江省政协委员、丽水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华之芬重点关注如何全方位筑牢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屏障。她从专业角度出发,建议聚焦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并针对重点领域强化执法司法衔接,建立健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动良性互动,共同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筑起法治屏障。

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并不只是保护遗迹本身,而是通过保护文物遗迹来实现文化的传承。浙江省政协智库专家、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相华认为,文旅融合是城乡建设中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他建议,要加快场景化建设,让文化遗产更易感知,打造凸显传统性、激发旅客情感的旅游场景,打破主体与客体限制,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突出时尚化发展,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丰富创意产品体系,让文化遗产更易被大众接纳,彰显时代特征和当代价值。充分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体验智慧化迭代,增强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推动文化遗产更加“平易近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浙江省政协调研组建议,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建立完善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充分利用浙江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加快保护与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全省历史文化遗存空间信息“一张图”。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构筑高效协同机制,汇聚守护城乡历史文脉的合力。

全域高水平保护,全程高品质融合,全面高质量活化,浙江既重“流量”,更重“留量”,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让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活起来、火起来就在当下。

(记者 鲍蔓华)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