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赓续文脉树新风 培根铸魂育新人
——江苏省政协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会议综述

2023-09-0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新”重大任务之一。

9月4日至5日,江苏省政协举行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进行协商讨论。

委员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这是江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一致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为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切实当好参与者实践者、宣传员推动员、研究员监督员,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以文明立心筑根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委员们关注的首要话题。

王立平委员代表南京市政协发言时建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战略高度深刻把握、深入理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不断推进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全面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法治实践,推动全社会的法治观、规则观、诚信观、市场经济观、财富观等观念持续更新。

周锋常委注意到,信息技术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产生了传播主体差异化、内容传播碎片化,以及舆论生态复杂化等问题。他表示,全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往更容易受到“信息茧房”的影响,形成碎片化的价值观点。持不同观点的受众之间又容易形成“话语隔阂”,影响社会黏性。建议增强技术分析能力,把握受众的真实需求和接受信息特征,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受众生活。

委员们建议,与时俱进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更多接地气、显锐气、有生气的理论宣传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绽放更多绚丽之花。

江苏省委宣传部回应委员关切,表示将进一步着眼立心铸魂,以理论武装固本培元、以正面宣传提振信心、以舆论引导凝聚共识。

以文明探源护根脉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南北交融成其气,古今熔铸成其神。

江苏正在开展“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文化发展战略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3000册。如何用好这一百科全书式文化集大成之作?

袁林旺常委代表民进江苏省委会在发言中建议,要高站位谋划,认真提炼江苏地域文化符号,做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顶层设计。一方面,突出江苏文化的脉络与主体,彰显江苏文化的丰富与多彩。另一方面,致力于让江苏文脉工程普及化、通俗化。要高标准转化,制作精简版、普及版《江苏文库》。广泛开展各领域文化创意大交流,不断综合运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文化样态,实现文化活化传承与创新延展,在保存文化记忆同时,形成文化冲击波,制造绵绵不绝的文化“爆款”,让江苏文脉更具“诗意”和体验性。

江苏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

沙勇常委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发言表示,要串珠成链,高品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名片。建议打造大运河江苏段统一的全域旅游品牌,守护好文化根脉;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出成效”,在沿线城市区域联动上“谋整合”,打造鲜活的生态绿脉;加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协同,在特色文旅路线设计上“做文章”,在市场化运营上“求突破”,壮大经济动脉。

委员们还建议,要深入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等工程,更好揭示江苏文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要强化自然遗产、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江苏省文旅厅表示:将进一步坚持“活化”是最好的传承,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方法、路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

以文明标识树形象

江苏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深沉,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在红色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傅阳常委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强化统筹协调聚合力,讲好江苏“红色故事”。要强化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围绕特色资源,推进编制《江苏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动省内各市开展红色文旅项目对接,形成高级别红色旅游项目聚集、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旅游精品路线。深耕红色文化,打造乡村“红火产业”。要积极引导农业、教育、平台企业等资源介入,与文化创意、研学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开拓“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等活化利用模式。发展红色流量,创新文旅“红色产品”。要全力营造“红色遗产有历史、红色乡村有故事、红色景区有内涵、红色乡贤有传承”的独特氛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

江苏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大平原的省份,滨海拥江跨淮的优越自然条件孕育了江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质。

邵建东常委代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言时表示,在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中,要强化对“水韵江苏”文化特质的把握。建议:从“上善若水”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让江苏成为最具亲和力和代表性的人文之地;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开放包容的人文理念,让江苏成为最具吸引力和开放性的人文之地;从“滴水穿石”的文化特质中传承弘扬实干兴邦的人文精神,让江苏成为最具发展力和创新性的人文之地。

委员们还建议,要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整理挖掘长江、运河等沿线文物资源、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厚植“水韵江苏”的人文内涵。擦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江苏世界遗产和城市文化“金名片”,讲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江苏故事,更好彰显“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胸襟格局。

江苏省文旅厅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体验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将持续展开具有江苏特点的文旅融合新实践,用融的理念拓展文旅发展领域,用融的路径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用融的办法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

以文明愿景创活力

从美好愿景到幸福实景,需要坚持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打造更多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的鲜活样本。

朱民委员代表苏州市政协发言时表示,要书写人文经济学新篇章,进一步织好人文和经济融合发展“双面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更加重视各地各部门协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协调机制,明确各主体保护责任,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分类更科学、保护更有力、管理更有效。要在创意经济上下功夫,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新的文创品牌,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汪兴国常委代表省政协文艺界发言时呼吁,文艺工作践行“两个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铸牢思想之魂、深植文化之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壮大、涵养和形象化呈现。文艺工作者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应当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跟上时代的步伐,生动记录伟大时代的恢宏气象,讲好中国故事,把真实的中国、“强富美高”新江苏以文艺的方式展现给全世界。

委员们还建议,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多出文艺名家大作,着力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和竞争力。深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突出社会治理高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在基层治理中大力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江苏省委宣传部表示,将进一步着眼启智润心,倾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精品创作再攀高峰,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文化产业提升能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滋养、增添奋进力量。

以文明实践育新人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心田。

江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首批试点,也是最早全域推开的省份。

结合日常工作,颜庆国委员建议,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全省文明实践“一张网”。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政企公共服务“文明实践共同体”,统筹安排服务资源、统筹设计服务项目。紧盯整合融合,统抓区域资源配置“一盘棋”。组建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伍,将其发展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纾解民困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聚焦惠民实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依托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实践群众“点单”和志愿者“接单”相衔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将“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指标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邢卫红常委代表民革江苏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志愿服务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增加志愿服务评价指标,实现志愿者管理与政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在政府各部门以及城乡社区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培育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指标;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对志愿者激励“分类分级”,依据志愿者的服务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将志愿者划分为多个层次类别,分层分类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委员们还建议,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培育选树,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打造“诚信江苏”“志愿江苏”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形成崇德向上时代新风貌。

江苏省委宣传部表示,着眼统筹联动,合力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进一步建强市县、乡村文化阵地。联动教育、科技、文旅等部门共同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数字平台,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为各地文明实践提供服务保障。广泛动员组织全省人民积极参与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中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