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履职

界别调整因应时代

2023-03-05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备受关注的新界别——由85名委员组成的“环境资源界”首次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30年来全国政协界别的一次重大调整。

1954年,二届全国政协设立29个界别,其中包括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合作社界别,增加体育界别;六、七届全国政协分别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1993年,八届全国政协为顺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增设经济界,并将港澳同胞分为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达到34个界别。此后30年,虽有个别名称上的调整,但全国政协界别数量一直保持在34个。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合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仍为34个界别。从全国政协成立以来界别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调整都有其时代背景、战略考量,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科学履职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变化,扩大了政协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科学设置、调整和优化界别,有利于人民政协更好发挥代表性强、包容性大、联系面广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充分体现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属性,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作用。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界别设置高度重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研究并合理设置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在条件成熟时对政协界别适当进行调整”;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要“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这些重要意见为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资源成为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也对人民政协履职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把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纳入政协组织,增设“环境资源界”,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内在需要,可谓应时而变、顺势而为。85名环境资源界委员已经作好准备、整装待发,相信他们一定能不负时代所托、人民所盼,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和专业所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履职舞台上带来全新的气象,绽放夺目的光彩。

(记者 孙金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