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层动态

以特色促发展 以人才激活力
——陕西省多个民主党派共同聚焦乡村振兴

2023-01-1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寒冬时节,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乡村,依然到处是一派产业蓬勃发展的热闹景象。茶叶园区里,修枝管护规范进行;生产线上,魔芋制品加快生产;温室大棚中,新鲜蔬果持续供应……这正是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在1月11日开幕的陕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乡村振兴成为各民主党派省委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他们围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加强涉农人才引进培育等提出了很多充满“含金量”的意见建议。

打牢产业根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认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提升区域品牌,强化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然而当前陕西优势农业产业建设还存在农业产业布局分散,聚集效应较差;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风险能力差;区域特色品牌培育不足,规模和辐射效应弱等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提出,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完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加快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大帮扶包联力度,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发展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内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此外,还要加快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防范农产品市场风险;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带发展品质。

民盟陕西省委会也把建言的焦点对准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据统计,目前,陕西共有示范性家庭农(牧)场1788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147家,为全省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家庭农(牧)场与合作社的发展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与顶层指导;家庭农(牧)场与合作社发展定位不清、经营规模整体偏小、品牌意识不够、人力资源短缺;缺乏建设与发展规范或标准。

民盟陕西省委会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家庭农(牧)场与合作社有序发展。统筹当地资源禀赋、行业特征、特色品种等特点,合理安排生产;统筹不同类型的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资源与信息,为家庭农(牧)场提供指导与服务。同时,强化对家庭农(牧)场与合作社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家庭农(牧)场的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家庭农场行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激发人才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过硬的人才队伍。

在今年省政协全会上,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响亮地提出,要“以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他们表示,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农村人口文化基础差,缺少创新动力,农村基层组织中普遍缺少年纪轻、文化水平高的青年干部。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才振兴是关键。

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呼吁,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在拓宽选人视野的同时制定精准人才引进政策;主动发现人才,鼓励和支持有一技之长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加大高层次实用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与农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既要引得来,还要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建议,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和内容,设立专项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人才培养和区域性互动产业相结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重点鼓励在生产经营、产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推广、带头致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突出、表现优异的农村实用人才。再者,要优化农村发展,改善聚才环境,为人才安居乐业“蓄水筑巢”。

“各级院校涉农专业不足,结构不完善;专科及以上涉农人才培养存在城市化倾向;现有县级以下农业技术培训机构模式与职业农民培训需求无法对应。”民进陕西省委会表示,在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中,涉农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是当前如何有效提升涉农教育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

民进陕西省委会建议,提升涉农教育水平,要统筹发展全省涉农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本科、高职、中职、职业培训协调合作,本科院校注重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及中职院校注重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农校等基层培训机构要注重多形式的短期培训,提升职业农民技术水平。人才培养要体现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当地农业发展先天禀赋和优势为依托,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在教育过程中,要多采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培养新时代实用性农业人才。要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延续提供充足动力。

(记者 路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