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南北协同 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民革中央“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年度重点考察调研综述

2022-11-2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攻克了许多长期存在的突出难题,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动起来。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同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

在新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强调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是促进“大循环”“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率调研组,围绕“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主题开展2022年重点考察调研,力图通过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建言成果,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民革智慧和力量。

民革中央高度重视此次年度重点考察调研工作。今年3月,民革中央委托北京、天津、吉林、浙江等16个民革省级组织开展预调研,为全面了解南北区域发展情况,形成高质量建言提供支撑。4月,调研组召开专题中山议政会,听取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线上视频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对辽宁、黑龙江的调研。随后,调研组还委托民革辽宁省委会、民革黑龙江省委会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4月26日,围绕“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民革中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辽宁、黑龙江三地同时举行2022年度重点考察调研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客观看待南北分化 促进南北协调发展

近期,各地的经济三季报陆续出炉。综合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北京掉出前十,排名第13。前十榜中北方省份仅有山东、河南两省。

这份榜单再次引发关于南北分化的热议,“北方失守”“中国迎来大南方时代”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可否认,这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状态,但仍需要客观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中南北差距拉大的现状与趋势。受资源禀赋、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历史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北方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了,但在很多方面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基础得到夯实,产业、动能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在新的发展阶段,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南北经济分化是不容易的。所以,面对南北差距扩大的潜在影响,要找到一条既有利于南北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统筹布局新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并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可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全世界都没有参考先例。”调研组表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调研组指出,促进共同富裕,需要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转换思想观念,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调研组认为,南北分化既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北方地区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可以通过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区域合理布局、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等多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南北优势互补,推动北方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民革黑龙江省委会主委谷振春表示,研究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域发展差异。特别对负担重、底子薄的东北地区来说,实现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其维护“五大安全”能力,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民革辽宁省委会主委温雪琼表示,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体系,服务构建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月16日,受民革中央委托,民革黑龙江省委会主委谷振春率队在深哈产业园开展实地考察调研。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构筑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

松花江北岸,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在产业园综合展览中心创意文化墙上,“深哈合作——新时代的伟大握手”几个镂空大字格外醒目。

作为深哈合作的典范,该产业园不仅创造了两年建设一座产业新城的奇迹,而且在2021年10月科创总部一期一标段投用后,就成为哈尔滨新区招商引资的最强磁场: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71家,签约入驻率达83%。

今年6月,受民革中央委托,谷振春率队在深哈产业园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围绕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好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深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双城’合力,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空间,而是通过‘带土移植’深圳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开辟哈尔滨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深哈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模式下,深圳的企业到哈尔滨落地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感觉。

“园区的一站式政企服务中心真是太方便了。”黑龙江善行医疗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贺炎表示,作为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疆拓土第一站,深哈产业园从理念到服务都让她有回家的感觉。

据了解,目前深哈产业园共计完成45项政策复制,其中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所得额15%部分全额返还、招投标评定分离、新型产业用地(M0)等很多政策已在哈尔滨新区先行先试,有力推动了区域改革创新与发展活力,吸引华为、东软、惠达、库柏特科技、工业互联网国家创新中心等逾400家企业抢滩落户产业园。

众多企业对深哈产业园的青睐,既是对该园区打造创新产业生态的肯定,也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

“黑龙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自贸试验区、哈尔滨新区省级事权589项、219项,市场主体增加到291.2万户。”在4月26日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介绍,黑龙江省先后颁布施行了《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黑龙江省社会信用条例》《黑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黑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监督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构建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组织领导体制,成立20个由省级领导领衔对标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和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讲评会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辽宁省近年来也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辽宁、信用辽宁建设。

调研座谈会上,辽宁省副省长张立林介绍,辽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准赋权自贸区587项,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一网通办”实际网办率超过75%。特别是去年以来,《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和《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两部具有时代感和辽宁辨识度的法规先后出台,对守信者“一路绿灯”、对失信者“利剑高悬”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基本形成。

此外,辽宁省利用大数据支撑和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数据赋能改革、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辽宁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万户,是2012年的2.1倍,其中私营企业106.4万户,是2012年的2.8倍。

南北区域资源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的互补性,加强南北区域产业互补,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对策。调研中,有专家表示,北方的优势主要为自然资源丰富,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城市化程度高,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南方产业结构偏轻偏新,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市场化程度较高,更适合新兴产业与创新型经济发展。

调研组建议,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市场机制同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项目高度融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温雪琼表示,实现南北方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的核心,就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让国内各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大盘中,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根据南北方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进行分工协作,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谷振春表示,北方地区应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僵化、营商环境不优的问题。对标先进地区补短板,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持续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6月10日,受民革中央委托,民革辽宁省委会主委温雪琼率调研组在大连开展相关考察调研。

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区内企业由原来1.2万户增长到现在的5.8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987亿元;100%完成国家总体方案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验任务;一批“辽字号”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已有217家东北亚外资企业入驻,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桥头堡”效应初步形成……

这就是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辽宁自贸区)。它分为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共同肩负着振兴东北、扩大开放的重任。

6月10日,受民革中央委托,温雪琼率调研组到大连港新港商务大厦、大窑湾港、北良港、自贸服务大厅,考察了解大连港区发展情况、大连自贸片区建设及大连港、中欧班列运行等情况。

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连持续以创新手段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对外开放能级全面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大连自贸片区是大连市持续提档升级各类开放平台的缩影。

“自贸区最大的特色是开放。开放可以倒逼我们加快改革、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和国际投资贸易环境接轨。”大连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自贸区建设发展,倒逼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投资贸易制度和商事管理制度等的完善,能够辐射带动东北经济甚至是东北亚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自2017年挂牌成立以来,大连自贸片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审批无障碍、监管不干扰”集成创新。企业注册全面告别人工窗口审批,营业执照“在家可取”;市场准营环节实现企业“承诺即发证”“领证即营业”;市场监管环节,对大部分守法企业实施不到现场的“无感监管”;规划建设领域,实现项目落地“免审查、免监理、合并办”;事中事后监管领域,构建了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体系。这些举措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五年来,片区累计新增内资企业4.1万户,是获批前的5.6倍;新增外资企业1190户,是获批前的2.83倍。

“下一步将着力提升沈阳、大连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双核’协调联动,协同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立足辽宁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和陆海兼备的有利条件,加强陆海联动,充分释放沿海沿边巨大开放潜力,深化与欧洲、中东欧国家的交流合作。”张立林介绍。

激发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离不开构建富有活力的经济圈。调研组表示,北方地区应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带动北方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构建以京津冀为核心、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为两翼的经济圈,打造工业产业、高新技术、农产品等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城市群辐射作用、促进东北振兴、带动整个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建议紧抓RCEP落地生效机遇,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拓展国际市场等深化协作。进一步提升北方地区开放程度,加强“一带一路”北向海陆通道建设,打造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资源,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如何进行长远规划,并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好人力资源优势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对此,调研组建议,厚植招才引智土壤,营造北方人才发展新生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共同富裕差异化发展新路径。

“东北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谷振春建议,在全面振兴方面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对比西部大开发等相关政策,加大对东北的政策倾斜,帮助东北地区补短板,固优势。

温雪琼表示,要发挥东北地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国内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输出和技术输出,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道远。”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表示,“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推动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极具开创性和探索性,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将一步步朝着这个目标坚定前行,以共同奋斗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记者 孙金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