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修缮“美”起来 文物“活”起来

2022-1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没想到黄土地下竟埋藏着如此厚重的历史,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应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内容之一。”前不久,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张野带着学生参观开封市新郑门遗址时,大家都被眼前“城摞城”的奇观所震撼——黄河水患一次次掩埋了城市,但人们又一次次在原址上重建家园。

令张野没有想到的是,11月11日上午,全国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的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王震中认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包括石窟、寺庙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大遗址,是一举多得的行动。“特别是因地制宜选取一些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遗产,既可以充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又能凸显黄河两岸的历史文化特点。”

合理利用的前提是保护。在以往的调研中,王震中发现文物修缮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担心修缮有可能造成失真而未做定期修缮,或者修缮之后,对文物“一锁了之”,导致保护和利用脱节。他建议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著名古建、文物等做定期修缮,使维持原貌与增强观赏性统一起来。“坚决不能‘拆真建假’搞‘水泥文物’,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带来了“无限可能”。在山东东营,海北遗址公众考古开放日、各博物馆线上直播活动,让大众感受到文物“近在咫尺”。在河南开封,《微梦大梁门》沉浸式体验、清明上河园特色游艺活动带游客“梦回千年”。王震中建议,“要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完善解说功能,一方面展现出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游览观赏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全国政协十分关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此召开远程协商会,张野十分振奋,他表示,利用数字技术讲述传统故事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遗址虚拟体验空间、遗址剧本娱乐等,更好地讲述遗址本身和黄河文化故事,一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媒体记者 张佳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