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博物馆人才缺口大

2021-05-3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不算博物馆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全国博物馆系统每年需要新增近1万人,而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有1000人。”5月28日,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说。他在此前进行的“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博物馆专门人才供需矛盾如得不到有效缓解,很可能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安来顺委员的观点成为双周协商座谈会热议的话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培养博物馆高层次实践人才的文博专业硕士每年招生500人左右,平均对口就业率仅为49.95%。安来顺认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博物馆专门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没有博物馆人的专业化,博物馆的专业及其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难以实现。”安来顺建议构建立体化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和扶植博物馆学科发展,让博物馆学科特性得到充分认识和尊重,让博物馆专门人才的培养得到切实保障。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傅华表示,今年5月11日,中宣部等九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博物馆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加强博物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研究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加强国家文博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

“目前高校的考古文博类专业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等方向,2020届有3078人毕业,研究生1374人,本科生1704人。”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专门就安来顺委员的建议做了回应。翁铁慧表示,现在当年能毕业的学生只有3000多人,这个培养规模距离安来顺委员提出的“每年需新培养近1万人”的人才需求确实缺口很大。

这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直接对口的就业人数并不多。统计发现,2020年只有17.9%的毕业研究生、8.8%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博物馆、考古所和历史研究单位;32.4%的研究生、6.8%的本科生就职于各级各类学校。

从就业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博物馆相关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规模很小。相关行业往往更需要硕士以上研究生学位,目前毕业生中本科数量比研究生多,研究生群体2/3是学术学位的研究生,事实上博物馆相关专业更需要的是专业学位,毕业生结构方面也是不匹配的。同时,岗位吸引力也不足。教育部的调研发现,2020届考古文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趋向落实率只有67.6%,学生们认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薪酬较低。

“为了切实改变人才缺口大、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化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部想重点采取扩大考古博物馆专业招生计划、大力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三个方面的举措。”翁铁慧说。

对于翁铁慧的回应,安来顺表示“大大出乎了预期”,用大量数字进行论证非常有说服力。“刚才我提到的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稍微踮脚可以解决的,如果人才是瓶颈,谈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没有基础的。”

安来顺进一步提出他的想法:“博物馆学很大程度上强调应用性,现在高校普遍采用校外导师制,很多高校还是过分强调教师的外聘要求,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论文,或者什么成果,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一线实践的导师。”另外,他认为考古学在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在其下成为二级学科以后,博物馆学的萎缩、边缘化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在课题申报、成果发表等方面。如果博物馆学不能成为一级学科,希望可以采取一些特别措施进行学科建设。

对于校外导师的问题,翁铁慧表示这一点已经完全突破。教育部在制定紧缺人才、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已经在集成电路领域里使用,可以把博物馆专业也放进去。“我们这次明确一定要‘双导师’,对校外导师标准和校内导师标准不一样,主要是指他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在一线的高水平,衡量标准就不是高校的衡量标准。”

翁铁慧接着说,目前教育部已经放权给42所高校,鼓励其中一部分先自主设一级学科。另外,作为冷门学科可以采取特殊政策。“比如招生计划单列,专门增加博物馆专业硕士。”翁铁慧认为,这些人才和学科政策确实是“踮脚就能够落实的。”

(记者 李冰洁)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