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政协

回望汶川——14年后来自“5·12”地震灾区的报道

2022-05-13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又到了5月12日,曾任中共四川省汶川县委书记的王斌又一次走进位于映秀镇的“5.12”汶川地震震中遗址。14年间,他时常回到这里,围绕遗址走上一圈,撒上一杯清酒,悼念那些逝去的生命。走出遗址,迎接他的是一栋栋漂亮的羌族新居,是一声声热情的叫卖声,以及一张张满是幸福的笑脸。

山川早已抚平了伤痕,曾经的灾区也已换了新颜。从汶川县委书记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从惊心动魄的90秒,到众志成城的灾后重建,再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路走来,王斌感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国家救灾一级响应,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工作。”回忆起那段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四川省政协常委杜兰举说,不仅省委在第一时间就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省政协党组在地震发生后8分钟就召开了第一次党组会,成立抗震救灾领导机构,向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发出了要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同时,开展“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活动,号召各级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群众参与到活动当中。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省政协围绕省委“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目标,利用政协“智库”优势,围绕灾后重建规划、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精神重建、生态重建等展开调研、协商,与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一起,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反映,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英雄的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曾经满目创伤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青川,这个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小县城,离震中映秀有200多公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青川全县城乡居民房屋几乎全部损毁,垮塌房屋135万间、25万人无家可归,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时任省政协主席的陶武先率领工作组第一时间进驻这里,及时开展工作,并将严重的受灾情况向中央、省委进行汇报,引起中央、省委的高度关注。短短三年间,在浙江人民的倾力帮助下,青川县累计完成项目547个、投资86亿元,援建49所学校、37所医院、7所福利院、158座桥梁、34条防洪堤、268处农村饮水工程,以及193条道路,整个青川的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青溪镇阴平村,该村依托重建后的“小桥、流水、花草香”原生态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90%以上本地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今年,在市、县政协的助力之下,该村借力唐家河旅游区建设的契机,外塑风貌、内优服务,软硬结合打造高端化、精品化民宿产业集群,进一步擦亮了“阴平乡村旅游”品牌。

同样受灾极为严重的绵竹市汉旺镇,在2008年以前驻有东方汽轮机厂等大大小小40多家工厂,其繁荣程度超过附近的绵竹市。然而,在那场灾难中,全镇60多栋建筑全部受到损坏,场镇需要整体搬迁。

2010年9月13日,江苏无锡对口援建的四川绵竹汉旺新城全部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新镇面积3.75平方公里,包括居民区、医院、学校及50万平方米绿化带,各种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置身其中,一派苏南小镇的温馨景象。

“感谢江苏人民对我们的大力帮助,但是要想日子过得更幸福,还得靠我们自己努力。”见到绵竹市政协副主席郑婷时,她正在天池村村民议事厅紧张地准备即将召开的“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议事会。记者看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村民议事厅正是利用江苏援建的公共配套设施改建而来——在原有的休闲功能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政协元素,通过常态化开展小微协商活动,让群众有序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各方协商、推动解决了一些党政所想、群众所盼的基层治理难题。

“汶川地震的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办成事。这是应对巨灾‘中国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全程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解洪告诉记者,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段奋斗历程虽已定格历史长河,但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开拓前进。

(记者 韩冬)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