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后”顾之忧,如何不再忧?

2022-04-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但调研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开展此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4月15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喜忧参半”。

政策制定得很好,但具体落地并不容易。张金英举例说,一些国有企业无法突破“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政策,不敢干;一些有意提供托育服务的单位,在操作中摸着石头过河,不会干;一些已经开办托育机构的,因共用办公用地、水电等仍按工业或商业标准执行,积极性不高,不想干。

如何破解用人单位“不敢干”“不会干”“不想干”的问题,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张金英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让用人单位放心大胆干。同时要注重把握实施细节,逐步扩大推广,让用人单位有章可循。“比如可以探索独立兴办、联合共办、第三方承办、公助民办等多种模式。也可采取‘1+N’模式,即遴选出比较成熟的托育机构或模式作为‘1’,在N个单位进行复制推广。”

张金英的“喜忧参半”,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龙国英也感同身受。据她介绍,近年来,南昌市坚持普惠、便民、服务的原则,构建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让群众可就近享受。“全市有托育机构182家,其中社区托育机构49家,占全市的26.9%。”

数据的背后有成绩,也有忧虑。龙国英坦言,“找不到地方”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老城区社区用房普遍紧张,且资金支持连续性不强、补贴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托育工作的推进。”

社区是连接社会、政府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更是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重要依托。为此,龙国英建议,将社区托育服务作为重要供给模式,大力支持推进。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社区托育发展的专项规划、设施设置标准,出台政策支持清单,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融媒体记者 罗文)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