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张云勇委员: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2021-12-0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这列火车跑得快,需要创新不断驱动。在笔者看来,经济领域相关的创新至少涵盖以下几点。

第一,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经济进入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不仅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理论也有重大创新。就如刘鹤副总理在《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所说,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针对经济波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加强预期管理。宏观经济“跨周期”调控思路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作为创新与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举措,跨周期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局面,更好地保障经济与金融的平稳运行。核心是综合观测企业利润周期、金融市场周期、国内政策周期等内生性因素,也有技术创新扰动、全球市场波动、国际局势异动等外生性因素,统筹长期供给管理和短期需求管理,在熨平经济波动和促进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各类政策在时序上的协同。

第二,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产业经济创新活力源泉。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础研究是形成科技优势和制高点的根本途径,是所有技术问题之根。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形成龙头带领一个垂直领域拔地而起,进而带动周围上下游形成产业链,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进而催化更多地从1到N。这里,基础研究科教融合发展必不可少。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实行差别化分类评价和长周期评价,注重深化研究。不唯论文,不等于不需要,鼓励论文系列深化研究和长周期评价,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创新,挑战未知,进而提升整体环境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创新的新赛道。这里包括建设好创新的基座:新型基础设施,即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此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长期看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也是创新动能充分发挥的领域。引导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将成为重要方向。当前数字经济对部分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前期融合较好的主要是金融、教育等服务性产业。如果从工业视角看,数字经济发展或将在产业部门间产生替代效应,融合进展不如前者。传统企业应适应数字化趋势,在数字经济大潮下获取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创新动能,实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是数字技术企业本身的事,更需传统企业参与到创新中来。以工业互联网为例,目前主流的平台架构偏传统工业,集成能力比较有限,在细分领域数据积累、算法学习、分析设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激发制造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并形成倍增叠加作用尚未大范围显现,还没有形成普惠效应。为此,建议鼓励实体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鼓励传统企业积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数字型企业合作,进行数字化人才培训和职业教育,为“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垂直领域的优等生企业培育兼顾传统领域和数字化的融合人才,面向数字化能力不平衡的地区、不均衡的企业补短板,以数字化创新跨越数字鸿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