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研究

同心向党齐家国 凝神聚力向复兴

2021-12-0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辨方位而正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百年党史革命、建设、改革的“豹尾”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龙头”开启,民族复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认真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我体会最深的是5个方面:一是《决议》贯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主线,看清楚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用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来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就能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决拥戴核心、把党团结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决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进行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9年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9年。《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9年来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13个方面,全景式叙写这9年非凡历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驰而不息全面从严治党,为民族复兴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在变局中开拓新局;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敢于、善于进行伟大斗争,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看得有多重,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百年征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如同血和肉、鱼和水、种子和土地一样不可分割。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党才能在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阔景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汇聚“杀出一条血路来”的雄心和力量;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因为中国不仅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四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雨来袭更赖坚强砥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四句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新的飞跃;思想内涵概括为“十个明确”,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贯通党的百年奋斗、经过长期实践、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让包括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有了更厚实的底气、更昂扬的精神、更深刻的自觉。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中国“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驶向光明彼岸的决定性意义。

五是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决议》在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概括中,将“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作为重要内容,“十个坚持”也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压轴表述,深刻揭示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伴相随、互促共进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基层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老一代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到新时代的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我们的心始终深深向着中国共产党!

作为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我们要当好人民政协专门机构协商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哪里,专门协商机构的工作重心就聚焦到哪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盼在哪里,专门协商机构的智慧和力量就凝聚到哪里。

为党分忧,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秉持“立身无党派、奋斗有情怀”的家国意识,牢记“责任委员”底色,传播专门协商机构“好声音”,传递新时代“正能量”。

在建言资政中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在凝聚共识中影响更多同行者。同心向党、知识为民、专业报国、心系大局、情牵民生,奋发勇毅前行,争取更大荣光!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