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中医药里的一味“好药材”:中华文化

2021-11-29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说起中医,你了解多少?

是望闻问切?“保温杯里泡枸杞”?还是针灸推拿拔火罐?

不管你了解多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起源于古老的中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如今还在190多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受到热烈欢迎。

就在11月26日全国政协“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前夕,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了相关主题议政群,邀请委员们畅谈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就像有委员专门为政协创作的歌曲《有事好商量》里写的那样,“有话就尽管说,说错也无妨,围绕关注的话题咱轻松拉家常”,群里每天都有不同界别、不同工作领域的委员畅所欲言,话题迥异。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敖虎山说的一席话,却在群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中医汇聚中华五千年上下文化之精髓,是超脱于空间与时空的,它讲究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冬病夏治,天地相合。儒家、佛家、道家,天文地理,处世哲学……这些在中医文化里面都可以窥见。”敖虎山说。

中医和国学有联系?这个话题立刻吸引了群内一些委员“冒泡”为他点赞。

敖虎山表示,传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首先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中医药相关的国学、道学、佛学等部分,它们是中医药的灵魂,但是现在讲“中医现代化”,很容易忽略中医的人文哲学部分。所以,研究深挖中医的国学成分是现代中医从业人员的重要责任和挑战。

“本人认为,对学习中医药学生的国学教育必不可少,研究创新中医药的国学文化部分,并使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关键。”敖虎山说。

这番话得到了不少委员的认可。

有委员回应:文化为体,医学为用,医未病、综合施治等,都是文化理念在中医中的应用。

还有委员阐述了自己对中医和传统文化之间关联的理解:中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整体关联、动态平衡、顺应自然、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念为内核,从整体生命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摄生、持生、达生、养生、强生、尊生、贵生等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用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委员提出问题所在:中医药包含天人观、五行学说,复方药的君、臣、佐、使协同作用,其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观念,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很难让西方医药学界所理解,故中药一直不能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而只能是以功能食品的方式存在。

更有委员紧接着提出了解决举措,如: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要把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与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如此看来,不少委员充分肯定了一个观点——中医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和医术,中华文化是基础。

……

看到这里,你们肯定没有想到,这场讨论“小高潮”发生的时间竟然是在上个周末的早上8点——这个时间点,你也许正慵懒地在被窝躺着,或者在悠闲地吃着早餐……然而,我们的委员却给中医药找到了一味不可缺少的“好药材”——中华文化!

那么,你说,是不是要给委员点个赞?

(记者 刘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