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感受绿色冬奥该有的样子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考察北京2022冬奥会场馆绿色低碳建设运营情况小记

2021-10-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不知不觉间,时间的指针已指向2021年9月底,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这场盛大的“冰雪之约”将呈现出怎样的中国风采,一直是政协委员的牵挂。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委员们最关心的还是“绿色办奥”理念的落实情况。

9月24日至25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伟率队的考察组深入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共同感受绿色冬奥该有的样子。

“旧貌”变“新颜”

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是冬奥筹办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既承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承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被称为“双奥之城”,而在这座城市内,很多见证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也完成了华丽变身,升级为“双奥场馆”,为即将举办的冬奥会贡献力量。

在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现有场馆和设施25个(如鸟巢、水立方等)、临时场馆和设施6个(如颁奖广场等)、利用城市既定建设项目6个(如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以上共计37个,占总量的84%,其他结合本次冬奥筹办需要而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占总数的16%。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

五棵松体育馆能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2008年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将变身冬奥冰球馆。

就连诞生于1919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为“还首都一片蓝天”而搬迁的首钢,如今也因冬奥品牌而蜕变为冰雪新地标: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变作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经的精煤车间,变作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钢冷却塔,将见证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比赛的精彩……

除了场馆建设,能源供应也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碳排放控制的重点领域。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家,北京冬奥会的全部场馆实现了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场馆的照明、运行和交通等用电均由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

“通过冬奥会,使既有场馆影响力提升,场馆设施得到完善,能耗也有所降低。在投资大大减少的同时,带来了新业态新收入,一举多得。”李伟表示。

“北京赛区场馆通过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场馆和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利用,我要为之点赞。”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说道。

铺就最“绿”的冰

数千块曲面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上,绘就了22条高低盘旋的“丝带”,远远望去,轻盈飘逸。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目前已全面竣工,该场馆拥有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田径场大小的亚洲最大全冰面设计,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冰丝带”。

“我们建造了世界最大的索网体育馆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场馆上方安装的都是LED灯,节能,也不晃眼。而且,它不仅有外表的高颜值,还有内在的高科技。”

场馆负责人所说的高科技是一项新的环保制冰技术:“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是我国自己的专利技术,比常规制冷剂能效提升20%以上,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更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在看起来光洁如镜的白色冰道下面,是8层“繁琐”的铺陈——防水隔气膜、挤塑保温板、防水透气膜、防水找平层、SBS防水卷材、防水保护层、HDPE滑动膜、冷管及抗冻融混凝土层,近50厘米的厚度,超130公里长的管道。不仅如此,场馆还有一套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能够把制冷系统产生的废热用于整个场馆的除湿、修冰、供暖等等,使碳排放接近于零。

这样的设计,也为多种需求的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撑。场馆负责人介绍,该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将冰面划分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日可接待超过2000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这可以称得上是最‘绿’的冰了吧?”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欧青平看似打趣的话,却说出了考察团成员的心声。

场馆融山林

考察团到达延庆赛区时,天正在下雨,雾气浓重,但站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海陀山上,仍然可以看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蜿蜒回转,在山林间若隐若现。

据场馆负责人介绍,延庆赛区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赛区,在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山区,仅用三年时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

在延庆赛区动第一锹土前,首先做的就是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建设过程布置塔吊时,发觉有伤害到周边树木的风险,施工单位专门调整塔吊位置,增加塔吊臂长,增大塔吊型号,不惜为此多费了不少力气。为了让动物自由迁徙,延庆赛区在施工初期控制施工时长、时段和施工强度,并利用桥梁、涵洞等形式形成动物通道,在赛区设置的红外相机,在赛区周边设置人工鸟巢。

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被称为“雪如意”。不同于一般堆土而建的雪道,它将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架在山谷间,让赛道有了天然的挡风屏障,其建造难度可想而知。

“海绵赛区”的理念也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赛区雪道和道路边坡、冬奥村和停车场等裸露地面,采用土石和乔灌草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如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尽量保证雨水入渗。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可用于冲厕、灌溉等。

委员们纷纷表示,在“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指引下,青山绿水已成为冬奥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最大地标。

用两天的时间与冬奥会场馆“亲密接触”,委员们亲眼见证了冬奥会筹办的绿色成绩单,切身体会到强大的中国效率、中国自信与中国担当,对于每一位参加考察的委员和工作人员来说,这都是一堂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教育课,让大家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记者 吕巍)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