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为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而不是全面放开生育?——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

2021-07-2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日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开启我国人口发展新阶段。为此,人民政协报融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

三孩政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

有人认为三孩生育政策估计每年最多增加几十万个孩子,不如直接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也许效果会更好。对此,王培安认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而不是全面放开,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体现了国家指导和家庭自主生育相结合的精神。实施“全面两孩”是计划生育,实施“三孩政策”也是计划生育,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并赋予计划生育新的内涵。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具体地说,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家庭可以有计划、负责任地科学自主安排生育时间、生育间隔和生育数量等;大而言之,也较好地体现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国情。二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可以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达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三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假设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家庭生2孩、部分家庭生3孩、少部分家庭生1孩,综合起来就会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目标。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仍然比较充裕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人担心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在减少或消失,对此王培安表示,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超大规模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可靠的底气和支撑。实际上未来三五十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仍然比较充裕,人力资源基础仍然雄厚。按照国际口径,我国有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9亿,而西方七国集团的劳动年龄人口总和约为4.8亿,但经济总量是我国的3倍,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7倍多。可见,我国并不缺劳动力数量,缺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

王培安认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可以提高出生人口数量,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无论是我国劳动力存量还是增量,都有助于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10亿量级人口规模具有巨大的消费潜能和市场容量;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相比,我国人口教育水平、健康预期寿命更具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可以释放更大的人口综合红利。

加快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破解“想生而不敢生”难题

由于孩子养育成本很高,加上年轻人职场压力很大,很多育龄夫妇“想生而不敢生”,对于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王培安表示,无人照料孩子、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养育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广大生育期家庭的实际生育行为。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61%的一孩母亲因为“没人看孩子”、28%的一孩母亲因顾虑“影响工作和事业发展”而不愿生育二孩。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家庭对养育孩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攀比”的养育之风逐渐形成,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非常大,家庭育儿成为沉重负担。此外,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托育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在经合组织国家,3岁以下儿童接受正规托育服务的比例为34%,我国城市地区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仅为4%左右。托育问题成为群众“想生不敢生”的主要障碍。

王培安表示,解决托育问题,需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尽快将托育服务体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以普惠微型托育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要加大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型托育机构。三是在出生人口减少、学前教育资源有富裕的地区,鼓励“托幼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将2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纳入以公立机构为主的普惠型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四是以社区为依托,按照“提升增量,挖潜存量、创新形势”的总体思路,“建、收、扩、租”四措并行,提供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托育服务及配套安全设施。

王培安还表示,解决托育问题,也需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计生协广泛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提供宣传咨询和入户指导;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试点,探索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和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向日葵计划”,建立亲子小屋,促进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周佳佳 付振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