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建言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新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1-05-18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编者按: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在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领域建立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着眼于国家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成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5月14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作主题发言

为了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经验与成果、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紧迫需求,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到吉林、湖南,九三学社中央到浙江、上海、广东开展了专题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我作主题发言。

一、国家重大专项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制度优势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领域中,经过各方充分论证,逐个凝练而成。中共中央明确了由中央领导同志负责、科技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机制,有效地将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相结合,并充分调动各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资源配套保障,促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二是战略导向,企业主体。中共中央要求,各重大专项要明确国家战略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企业牵头、产学研融合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方式,将战略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将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机衔接。

三是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广泛动员各类创新主体参与重大专项,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和关键领域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类高校院所的积极性,把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直接导入产业技术创新中。

四是人才集聚,干中成长。通过加强重大专项的布局,在引进高水平人才、聚集骨干力量和培育青年人才方面进行系统性部署,依托重大科技任务聚集、发现和造就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五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依托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给,产出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和加快部署新的重大科技专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改变产业、经济、社会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超前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把握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委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多个方向提出了加快启动重大专项的建议,有的需要接续推进,有的需要尽快落实,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凝练和论证,抓紧筹划和启动。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要在成功经验基础上培育新思维:

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双轮驱动”,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发挥科技和体制创新优势,探索重大科研任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聚集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自立自强。

二是要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创新,在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争高端、抓前沿,更加重视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巨大市场规模有机结合。

三是要建立全产业链自主创新的思维,加快培育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要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要抓住全球创新多极化趋势和机遇,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构建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张榜聚智,不拘一格用人才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抓手,引才聚智、张榜求帅,打造百花齐放、人尽其才的创新型文化环境是成功的关键。针对人才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迎难而上,制定更为积极的全球人才战略,大幅度扩充人才蓄水池。人才计划应实施更加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具体有三点建议:一是吸引大批外国学者来华工作;二是吸引更多华人学者回国工作;三是引进顶级人才,年龄可以放宽。

二、“张榜求帅”,扎实推进“揭榜挂帅”,破除当前流行的“以帽量才”“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针对重大科技专项的高度技术性、学科交叉性、市场导向性等特征,建议:一是引入市场化机制,“申请制”和“招聘制”并进,全球范围公开招聘“挂帅人”,竞争上岗;二是设定“红线”或负面清单,经费使用大胆放权,改变“盯着母鸡下蛋”的评价机制;三是破除“一切向钱看”的过度市场化和碎片化激励机制,实行薪酬包干制,不与帽子、成果、经费等挂钩。倡导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心躁动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

三、高度重视和尊重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补齐创新链条短板,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重大科技专项的“挂帅人”不应局限于科学家,应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参与。优秀的企业家可能既是高端技术专家,又是优秀的组织者和勇敢的探索者。建议在重大专项下设“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市场牵引的技术研发工作,填补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化产品的鸿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尽快启动集成电路领域重大专项

4月参加万钢副主席率队的调研,结合自身在集成电路领域所从事的工作,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球的GDP增长和中国的GDP增长都和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未来我国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依赖和需要信息技术赋能。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大专项的部署,显效突出。目前,集成电路专项各项成果已经验收或面临验收,怎样保证我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实现赶超、保证高端芯片不被“卡脖子”成为科技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尽快启动新一轮的集成电路领域重大专项。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和发展模式由于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在发生改变,不确定因素快速增加。我国集成电路的先进装备、先进工艺、高端芯片等领域目前处于爬坡阶段,窗口期不断缩小,急需重大专项支持,以保证平稳衔接。

二是对重大科技专项的评估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启动同步进行。按照部署,今年底将完成对上一轮重大专项的全面评估,但目前集成电路领域重大专项急需启动,建议由科技部负责,先行启动集成电路领域重大专项,后续评估完成后,再按评估结果修正,以保证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投入持续有效,并连续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源跟进。

三是在部署新一轮重大专项的同时,要有上下游联动机制。对重大专项涉及的基础、技术问题,要同步部署研发投入,涉及的技术成果要引导地方政府联动承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重大专项支撑区域经济 做大做强做优“双循环”格局

上个月参加万钢副主席率队的调研,结合在广东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谈三点体会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大平台”支撑重大专项。区域创新大平台对重大专项取得突破、成果转化落地具有重大支撑和促进作用。目前,广州开发区集聚了13个中科院研究所和7所大学研究院,具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核心平台”的条件。建议按照“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布局,尽快在新材料等领域启动重大专项,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大平台”,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双循环”战略节点。

二、重大专项可以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省早在2012年实施了《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这一过程中,重大专项成果落地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它依托30多项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成果落地,围绕重点领域发力,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十四五”期间正在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这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一大批重大专项成果落地产业化。建议在重大专项实施中,积极调动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力量,紧盯“卡链处”“断链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与地方密切协作、提前布局,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最优区,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加强重大专项成果转化,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建议在重大专项管理机制中进一步强调成果转化,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袁志明:加快启动新发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 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流动性强,传染性疾病突发性强、传播快、控制难、危害大,因此我国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控策略。

建议加快启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也能为国内社会经济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应在总结原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基础上,不断完善科研、疾病预防和临床救治机构协同创新,持续开展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发展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抗病药品与疫苗,建立传染病防控技术、药物和疫苗国家储备。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未知病原快速鉴定新方法,研发高通量和应用场景广的精准检测技术;发展通用疫苗技术体系,形成快速响应和研发生产能力,研制和储备一批重要病原候选疫苗;开展抗病毒抗体类、小分子类药物筛选和新药研发,筛选和储备一批候选药物。

二是完善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重要酶制剂、重要材料和关键设施设备技术攻关,保证检测、药物和疫苗等产品生产的自主可控。

三是强化预警和风险评估。持续开展媒介和宿主携带病原调查和风险评估,建设涵盖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实现重大疫情的精准预测和防控阵线前移。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副市长王东:进一步探索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模式

我就进一步探索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机制提几点建议。

一是探索重大专项项目遴选和组织新机制。坚决废除论资排辈、“唯学术头衔”论;部分专项探索采用“红军”“蓝军”竞争机制,同时从不同路径寻找最优解决方案;重大专项成果要更加以市场适用性为导向,建立用户考核产品、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的结果导向型考核机制。

二是建立以“放管服”为核心的重大专项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所有参与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项目管理权和经费使用权真正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和帅才科学家,扩大重大专项方案调整、经费使用调整的自主权,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标准要有别于其他财政经费的审计标准,从“管理科研”向“服务科研”转变。

三是建立有利于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机制。重大专项成果的多渠道转化,需要“管事的”部门和“管人的”部门共同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相关政策真正落地;制定经费投入、使用、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和容错机制。

四是设立相关机制,促进中央地方联动。地方政府必须为重大专项产业化落地提供产业发展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市场环境。广东大力推动LED产业发展,将LED示范应用纳入省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等LED路灯示范工程扩大市场应用。这些经验在新的重大专项管理中可以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加快自主工业软件研发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研发,适时启动工业软件专项,对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增设工业软件重大专项或将其纳入核高基接续专项中。一是着力攻关三维CAD几何引擎和几何约束求解、CAE求解、系统分析与工程计算、低代码开发等工业软件关键共性技术。二是突破产品/工程设计、数字孪生、优化控制、计划调度、预测性维护等通用工业软件,以及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高铁等离散制造业和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流程制造业专用工业软件关键技术。三是建立工业软件集成、评测、服务和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标准体系。

二、打造多方协作共赢产业生态。一是促进软件研发与工业应用深度融合,建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软件开发与成果转化组成的工业软件联盟,多方协同攻关,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大工业软件研发的财税支持力度。二是将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促进工业软件产业链、创新链的上下游精准对接。三是加强工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以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完善工业软件价值评估体系,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和规范。

三、完善工业软件人才引育机制。一是加强信息技术新工科和国家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二是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加强跨学科培养。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在生产、算法、软件研发等环节自由流动,培育复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邹磊:勇当实施重大专项主力军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结合中央企业实际,提两点建议。

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尽早布局实施能源领域重大专项。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议尽快启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加快高参数、高灵活性、智能化煤电以及煤制油气新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攻关;启动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重大专项,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与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同时,加强能源电力重大创新领域的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围绕氢能、海洋能、生物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开发利用以及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布局一批新的能源电力科技重大专项。

二、支持中央企业在重大科技专项中发挥主体作用。建议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人才、技术、装备、资源等方面优势,健全完善从项目规划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联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中央企业参与重大专项相关计划编制,推动企业重大创新需求与重大专项对接。优化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增加中央企业参与定向支持项目的比例。完善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中央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和中试熟化基地,提升成果吸收及转化能力。加强科技、产业以及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中央企业落地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加快启动种业重大专项 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种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种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依然存在着严峻问题,突出表现在: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基本实现自给,但玉米、大豆、蔬菜、牲畜、家禽等部分品种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本土性品种既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也没有被很好开发;重要种质资源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虽然通过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在口粮作物品种培育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相比较而言,以草种为代表的非粮作物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调研中发现,我国本土草种供应严重不足,草种业严重滞后于其他种业。生态修复用草种对外依存度约达70%,牧草品种60%以上依赖进口,草坪草种更是90%以上靠进口。目前,草种已成为制约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畜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随着碳中和、碳达峰要求日益提高和草原生态修复力度加大,这种情况显得更加紧迫。

因此建议尽快启动种业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并加入草种业,加大我国本土草种的选育培育和扩繁推广,解决我国生态修复“无种可用”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积极发挥重大专项对人民健康的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等出现新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前9位都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我所从事的口腔疾病诊疗大多也是慢性疾病,从发生率看,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首,其危害性不容小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已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就包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点新材料研发等。

为积极发挥重大专项对人民健康的支撑作用,建议在已有基础上,将慢病防控纳入重大专项并加快推进。系统开展慢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诊疗方法研究、构建新的慢病防控体系,如干细胞新药研发、通过口腔健康管理预防全身慢病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部署超算软件重大专项

超级计算机是全球科技制高点之一,也是“国之重器”。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曾多次夺冠,但是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超算运用却受到很多限制,主要原因是超算软件的发展滞后。

我所在的航天十一院是国内“空气动力学”超级计算的龙头单位,但我们使用的超算软件,与国外先进软件相比存在明显代差,并有不断扩大趋势。

超算的硬件、软件相当于鸟之双翼,需协调发展。超算软件落后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影响科技发展。2015年,美国就对中国军工领域禁运“空气动力学”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一样,是14类“禁售”的技术之一。即使是别人淘汰的老版本超算软件,想高价买,人家也不卖。我国军工单位、民营科技企业将面临“无软件可买”的被动局面,已经启动的一些专项,比如“两机专项”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建议尽快启动超算软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