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工作

解开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密码——民进中央2020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2020-10-16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的确,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更能创造民族的未来,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

9月6日至7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0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主题,紧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引导社会聚焦教师群体,为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培养建良言、献良策。

自2007年首次创办以来,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从“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到“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从“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到“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民进始终秉承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孜孜不倦致力于推动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好教师,教育才有保障

这次论坛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723万,担负起了全国52万余所学校、2.8亿在校学生的教学任务。

“正是这支庞大的、了不起的力量,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由衷感叹。

对于这一平凡而又光荣的群体,对于这些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尊重,但事实上,目前教师保障方面依然有诸多短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仍需加大,教师表彰奖励体系不够完善,教师权益保护也需要加强。

对此,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建议,坚持将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保障重点,完善支出保障机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重点用于教师工资待遇保障。

他提出了几个待遇保障的侧重点,首先便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要建立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其工资水平,保障非在编学前教育教师待遇。同时,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

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是周洪宇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应适当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经费,提高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职工的地位和待遇,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

除了待遇的提高,专家们还就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井光进有关建立学校自主分配机制的发言反映了专家们的共识,他提出,应充分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教育部门只需基于学校办学的评价、学校学生数的变化每年确定经费增量总量,实行备案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就可以,具体分配方式由学校一校一案自主确定。学校应以‘教得好的发的多’为基本原则,在分配工资的过程中坚持阳光、透明,全程民主、公开,教师全员参与。同时协同推进,营造深化改革浓厚氛围,包括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等。”

民进会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就教师的编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除了待遇,编制问题也是教师保障方面的“软肋”,应创新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教师队伍编制补充办法。

“建议淡化公办学校教师的刚性编制概念,实行教师准入退出的柔性编制,即实行人编分离、人在编在、人走编离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同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及编制优化步伐,进一步将全市事业单位编制向中小学及幼儿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倾斜,确保教师队伍的公职人员身份地位。作为补充措施,还可以优化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确保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0%。”王越群表示。

专家们的发言对任友群触动很大,他一直在本子上认真做着记录。“教育部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在几个点上发力,包括深入推进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工作,包括继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用差异化的补助倾斜来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此外,还要支持高校建立健全更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符合高校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机制。”任友群说。

■高扬师德筑牢教师的思想之基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先进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教学行为,这其中,职业理想是排第一位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就是师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专家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讨论。

“教书育人,首在立德。唯有初心不忘、心中有爱才能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方能谈及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名校+”联合体总校长高杨杰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周洪宇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应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把育人本领作为关键标准。

与会专家如此关注师德师风建设并非空穴来风。当前,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方面存在一些抄袭剽窃、篡改侵吞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或教师在教学、招生等方面违规等突破了师德底线的事件频发,严防教师超越师德“红线”和“底线”,已经成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应聚焦教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价值引领,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国情,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价值引领,厚植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大爱情怀。”任友群说。

“师德培育需要制度化的监督保障。应强化经常化、持续化的监督检查,抓在平常,严在经常,重在基础,只有这样,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良好师德习惯才能够逐渐形成。”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卫建国表示。他还提出,师德师风建设要与学校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配套、形成合力。“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广大教师个人的努力和道德修为,也要靠各种政策制度的激励、引导和保障,要从政策、待遇、评价等方面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支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的要素都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进会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姜继为建议将师德师风建设端口前移,在师范生在校时就潜移默化地营造氛围。他主张在师范院校中提倡“宽容在前,教育在后”的原则,优先培养师范生宽容的态度、精神、气质和能力,把宽容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和师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宽容不同的智力状况、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要宽容学生不同的人生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态度。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重视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重视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姜继为表示。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特别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他看来,心理健康是育人的基础,是承载立德树人任务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立德树人将无从谈起。他提出,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纳入教师入职测试环节,并对在职教师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筛查,对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没有达标的,予以及时干预。同时,把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常规工作,建立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与管理体系。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测评与干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的研究机构持续开展这一工作,以确保测评标准的科学性,结果的客观性,干预的有效性。因此,建议设立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长期提供教师心理援助和健康教育服务。”游旭群表示。

■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老大难”问题?任友群的结论是:在城乡、学科等方面结构不尽合理,优质教师数量不足、配置不够均衡,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事实确实如此。在城镇化的大潮下,乡村学校缺乏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又留不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教育公平发展的一道难题。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教授刘善槐给出的破解之道是健全精准化农村教师供给保障机制。他建议完善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采取到岗退费的方式吸引优秀毕业生,健全农村教师岗位聘用机制;加大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拓宽多渠道补充非教学岗位人员,规范编外教师用人制度。同时,建立良性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打造高质量农村教师队伍。

“此外,还需完善跨级跨区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上移教师资源保障的统筹层级,优先保障教师编制供给。建立强弱联动的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各种区域学校联盟,提高优质师资配置效率。”刘善槐说道。

在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吕国富看来,阻断代际贫困是西部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职能。应改善教师外部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将西部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聘方面纳入权重,提高西部教师群体自我认知、自我诊断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要增强西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这种自我造血功能首先是自我发展规划,其次是学校作为组织层面帮助。通过这样的培训体系,确立西部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目标和西部教师专业培训主体,同时确保西部教师专业质量的提高。”吕国富表示。

针对教师专业结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郝文武进行了140多个县600多所学校的实地调研、问卷和网络调研,发现音体美教师短缺是全国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培养全科教师的关键是增强教师的音体美素质或培养具有音体美素质的教师,振兴乡村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也需要师范院校为乡村学校努力培养并更多供给具备音体美教育教学素质的全科型教师。各级政府应提高乡村教师收入,营造良好教学、生活环境,增强乡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郝文武表示。

“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未雨绸缪,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十年以后这支队伍怎么规划,怎么布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更迭,教师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明显。”全国政协委员、西京学院校长任芳如是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琼也关注到了这种变化。在他看来,要达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通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胜任符合时代的教学。“新时期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能力。”

“没错,现在教师的能力标准包括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双核要素’。应建立新型发展愿景,构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新体系,培养智能时代卓越教师,造就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大先生’。”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钟志贤表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