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

向生命的逆行者致敬——《生命的逆行者——致援鄂医疗队》创作前后

2020-02-10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庚子除夕之夜,江南水乡细雨蒙蒙。我按惯例回到绍兴老家,陪伴老父老母吃团圆饭。

这个年,过得寡淡无味、兴趣索然。早两天,浙江已实行疫情一级响应,把人们原本已紧绷的心弦彻底勒紧。家庭餐桌上,几乎所有的话题也都围绕着疫情展开。

我身处乡野,心却关注着全国的疫情。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自嘲“位卑未敢忘忧国”吧?更何况,在这场没有硝烟、看不见敌人的战斗中,人人相连,事事相关,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阁楼里的电视、手机上的微信,反复播报着全国疫情,一个个蹿升的数据令人心焦、心烦、心忧。

这时,有个消息传来:由上海、广东等地派出的援鄂医疗队开始奔赴重点疫区武汉。随后,一支支军队和地方的援鄂医疗队陆续开赴“前线”。

对于此刻缺医少药、正与病魔抗争中的武汉患者而言,这是真正的白衣天使下凡,是他们期盼的救星来临。医疗队来了,他们的生命就有了希望,狭小的病房才会显露出曙光。

而对于那些在除夕之夜、正月初一临危受命的医疗队员呢?正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必须与亲人分开,挥泪辞行;正是挂灯笼、放爆竹、庆新春之际,他们却默默收拾行装、向着危险方向逆行。但他们的脸部表情坚毅平静,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抱怨委屈。这是一个多么敬业、坚强、自律的群体啊!他们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中最可爱的人!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以至于夜不能寐。一双双充满祈求的患者目光在我似睡非睡的脑海中浮现,一批批准备出发的医疗队员从我的梦境里走来,医者的职业和责任进入我思考的视野。

此时,我想起了17年前抗击非典的情景,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但凡国有大灾、民有大病,都是他们挺身而出、慷慨赴难。这是一群把职业看成圣命的人,是把岗位当做战场的人!简言之,他们是大写的人,是值得我们尊崇和致敬的人!

必须把他们捕捉到,写出来!这是一种责任!

正月初四,凌晨4点。窗外还是一片朦胧的夜色,偶尔传来农家迎新的爆竹声,四周寂静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忧虑。

我再也睡不着,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拉开灯,在手机备忘录上奋“手”疾书。

此时的创作,似乎一点也不难。诗境是早就酝酿勾勒好的,诗象早已呈现在脑海中,结构似乎也是现成的。先是场景,再发感慨,然后抒情。诗句更是倾泻而出,势不可遏。当一口气写出“六种人”时,我觉得格律的、现代的诗句再也容纳不下、表达不尽我那种特殊情感。我蓦然想起屈原的《离骚》,灵感一来,大胆借用楚辞句式,随手写出“国有难兮,岂顾家;人有险兮,何惜身”之句。让情感之水似山洪暴发,让呐喊之声如雷霆滚过,把诗作推向高潮。

一个多钟头,一气呵成,一首47行的诗成型。

之后,我先用微信发师友圈听取反应、征求意见。没想到,竟获得一致认可。一向标尺甚严的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李冰同志给予点赞。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同志即刻推介给中国诗歌网。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同志让该市新媒体专门制作了一期公众号。至此,我才考虑公开发表。人民网将拙诗置于“人民战‘疫’”征文活动带头稿。光明网、腾讯网、浙江在线等予以转发,《华西都市报》则以纸媒形式刊发。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纪委原书记黄先耀同志在政协委员活动群里认为拙诗表达了国人的心声和心愿。全国政协委员王苏老师联袂8位朗诵名家制作朗诵版,上传至“中国有声阅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先生,竟用半个春节假期,书写这首诗,创作出厚重的书法册页。尤其使我感动的是,那些并不认识的公众号、微信群、网友,自发转发、朗诵、推介……这样的阵势和情景,是我创作生涯中未曾有过的。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写得如何好、如何妙,只能说,它也许写出了此时此刻人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这再一次证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出时代和人民心声的诗文,才能获得读者共鸣。

诚然,在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前,诗文乃至文艺是软弱的、甚至是无用的。马克思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抗击疫情、治愈患者,最终得靠科学方法和医疗技术。但在抗击疫情的整体战役中,民族的自信心和个人的精神状态极其重要。文艺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抚慰情感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全民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文艺仍然应当是号角和鼓点、春风和阳光。

(作者陈崎嵘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